1

高清下的《篆书(二)》真票印刷能否还原拓本效果

2025年6月21日发行的《篆书(二)》邮票,内容主要是选择了五件文物,通过其青铜铭文与石刻文字拓片来设计这套邮票,该套邮票由北京邮票印刷厂印制,邮票采用胶雕印刷,小型张采用影写工艺,能否真实还原拓本的真实刻印味道。我们通过高清图片来观察印刷效果(图片可以点击放大,颜色受灯光、色温等影响,请以原票颜色为准):一、小型张的印刷工艺:采用西周何尊的拓文,其“宅兹中国”铭文不仅是“中国”一词最早实物与文献见证。采用了影写工艺。影写工艺适合颜色堆叠,表现“厚重感”、“金属感”的优势明显,从小型张的印刷效果来看整体还原较好,影写工艺中的菱形网点特点表现明显。1)常规印刷:      整体印刷表现质感还原到位,层次分明,由于整体是黑暗调子,颜色主要是在黑中表现层次,其实在印刷中黑调子要表现层次感是最难之一,明暗过度的层次感除设计之外,对油墨和机器的精密度是个考验。如果小型张中的何尊部分再增加局部击凸工艺,让它浮凸出来,或许更有立体感。2)荧光效果:小型张在中间篆书“中国”两字做了红色荧光效果.。二、常规套票(小版、大版):采用胶雕印刷工艺,在邮票中可以明显看到雕刻纹路底纹,表现邮票的金属感,雕刻线条明显。四枚邮票选自不同时期篆书,风格迥异。1、第一枚(4-1):大盂鼎因作器者为西周康王之臣盂而得名,以其浑厚庄重的金文位列首枚,笔画丰腴挺拔,堪称西周早期金文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2、第二枚(4-2):战国中山王(cuo)铁足鼎的外壁刻满了77行铭文,共计469个字,是目前发现的铭文最长的战国青铜器,铭文展现绮丽飘逸的装饰趣味,是先秦古文字精品奇珍。3、第三枚(4-3):石鼓是形似圆鼓的一组花岗岩刻石,秦人曾在十面鼓形巨石上刻下十首四言诗,记述君主的游猎盛景,吾车为其中一面,石鼓文作为石刻之祖,记录了大篆向小篆过渡的笔意。4、第四枚(4-4):琅琊刻石则留存李斯小篆的典范,是中国最早的刻石之一,是秦朝统一全国文字的典范之作,虽仅存秦二世诏书部分,仍可窥见“书同文”的历史印记。5、小版采用两套设计,票边装饰文字,也没有采用其它特殊工艺。6、大版采用16枚版,票边装饰了每套邮票的源自鼎和刻石造型,印刷色标有特色。
大版破版的套票应该是邮票和来源物件图案连在一起最受欢迎,类似个性化邮票的主附票套票。7、各枚票的荧光效果:邮票中并没有采用复杂的荧光效果,但文字和荧光邮票喷码叠印在一起,荧光漏色,应该是雕刻版有一定的凹凸深浅,导致荧光喷码色叠印漏色,导致荧光杂乱。8、印刷中的荧光遗憾,荧光喷码应该和邮票中的文字错开,本来应该是可以调整避免叠加在一起,荧光漏色,让文字以为是局部荧光。9、小型张和小版张票边没有荧光等特殊工艺。
    这套邮票不管是小型张和套票,采用了不同印刷工艺,基本能表现拓本效果,邮票在表现金属质感上有特点。书画爱好者或许习惯这种设计风格,但年轻一代会觉得颜色太沉重。加上邮票发行量达590万套,且同时发行小型张(470万)、小版张(69.3万),套票注定是打折的命,但小型张、小版张、大版短期内价格应该高于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