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系列邮票组号从第二组开始,发行规划是否有问题?

中国邮政在《2025年纪特邮票发行计划》中将发行《食用菌(二)》系列邮票,然而,令人困惑的是,1981年发行的《食用菌》邮票并未标注组号“(一)”。
这一情况并非个例,多个系列邮票自第二组开始才标注组号,甚至两组之间的时间间隔长达数十年。该现象引发了对我国邮票发行规划的质疑,特别是首次发行时未明确系列组号,后续添加组号是否合理,反映出邮政系统在规划上的不完善。邮票发行的“组号缺失”现象
从1950年开始,多个系列邮票出现了从第二组开始编组号的情况,例如《保卫世界和平》、《风筝》、甚至《科技创新》等系列。最初发行时,这些邮票并未被视作系列进行规划,但随着后续选题的推出,它们被补上了组号。这种“后补”做法在2017年发行《科技创新》时尤为突出,这套邮票未被标注为“第一组”,而是直接从“第二组”开始,显示出在当时的规划中缺乏长远的预见性。思考:为什么邮票发行不能“预见”未来?
邮票作为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载体,选择何时发布、如何编组,往往关乎一个时代的记忆与象征。邮票是否应该提前规划,明确是否有可能续发系列,是每一个邮票设计和发行计划必须考虑的问题。
从《食用菌》的情况来看,显然邮政部门在最初并未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充分预测,而是采用了事后补充的方式。这一策略的根本问题是:为什么不在首次发行时就考虑到该主题未来可能的扩展?系列邮票的规划如果没有前瞻性,就很容易导致“错位”的现象,甚至影响邮票的文化价值和市场认同感。邮票发行的“后补”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邮票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的不仅是邮政的功能,还有历史、艺术和情感的象征。当系列邮票没有清晰的规划,甚至是“补标”组号,这会使得收藏者和公众对邮票的认同感大打打折。比如《科技创新》系列的发行,若早期明确为第一组,未来的续集会有更好的预期和市场反响。而邮政部门如果仅仅是根据实际情况后补组号,实际上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一种轻忽,容易导致收藏者对邮票的价值产生怀疑,甚至形成市场的不确定性。未来的规划应如何改进?
面对这种种问题,邮政部门显然需要在未来的邮票发行计划中吸取教训。首先,邮票的规划应该从一开始就有远见,避免从第二组开始编组号的情况发生。其次,邮票选题的选择和发行时间点应当尽量提前规划,特别是有可能成为系列的选题,应该在设计初期就考虑到可能的延续性。另外,邮政部门应公开年度发行计划的初稿,广泛征求集邮界和收藏者的意见,让市场和公众参与到规划中来,这样可以避免像《食用菌(二)》这样反映出发行体系不完善的情况。结语:让邮票的文化价值回归
邮票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背后承载的是时代的烙印和文化的传承。从第二组开始编组号的现象,暴露了邮政规划中存在的不足。未来的邮票发行应更加注重规划的完整性与前瞻性,而不是仅仅应付眼前的需求。希望通过更精细的策划和更具远见的布局,让邮票这一文化载体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是否可以通过改进发行机制,让邮票真正成为时代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