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想收藏老邮票!必需学会辨别二胶票、下水票

在集藏圈,稍微有点经验的邮迷,肯定都听说过 “下过水”“二胶” 这些说法。多数收藏者对下过水的邮票都避而远之,那为什么还有商家要把邮票下水清洗,甚至重新上胶呢?主要是因为老邮票存放时间久了,容易发黄、发霉。
为了让邮票看起来品相更好,满足顾客的审美,部分商家就会把发黄、发霉的邮票清洗掉污渍,变成 “无胶” 状态,或者重新上胶,制成 “二胶(后胶)” 票。
不过,即便这样处理,邮票也还是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品相,再好的保存方式也只能延缓氧化变黄的速度。对于超过 30 年的老邮票,原背胶微微泛黄其实仍具收藏价值。
下面,就教大家几个辨别 “下过水” 邮票的小技巧:
看背胶是否均匀:很多下过水的邮票是无胶的,但也有些背胶没完全洗掉。这时,可以拿着邮票,让光线与邮票背面呈 30 - 60 度角仔细观察,如果背胶分布不均匀,那这枚邮票大概率下过水。
看原胶 “胎记”:下过水的邮票背面往往白得刺眼,杂质和墨点极少。但原胶邮票不同,以前印刷的邮票一版叠着一版存放,油墨未干时会印到上一版邮票的背胶上。像一轮生肖鸡、T65、T71 等早期邮票,这种墨印现象就比较明显。虽然 90 年代后邮票背胶越来越干净,但对于三四十年前的邮票来说,背胶上有轻微墨印、杂质或纸点,反而是原胶的标志。
看邮票硬度:下过水的邮票硬度不如原胶邮票,弹性也差。用手轻轻拨一下票角,如果感觉很软,就可能是下过水的邮票。
辨别时也有一些注意事项:下过水的邮票品质参差不齐,处理粗糙的很容易辨别,纸张会有明显凹凸感,再刷的二胶通常较薄、透明,颜色白且不均匀。但有些处理手法高超的下水票较难判断,最好拿原胶票对比。对比时要注意,参照物最好是同一套邮票,若没有,也要选择年代相近的。不同年代的邮票,纸张和背胶差异很大,像很多老纪特票的背胶本身就有颜色,如果买到背胶很白的,反而可能是下过水或二胶票。拿编年票和 JT 票、JT 票与 CS 票比较是没有参考价值的。
小型张的辨别方法稍有不同,因为小型张齿孔不撕开,看不到齿孔截面。不过,小型张面积大,二胶容易露出破绽,胶面会不均匀。而且二胶小型张手感软,不够挺括,票身僵直不自然,胶的厚薄也不一致。
网上还有种说法,对着邮票背胶哈口气,原胶票会弯曲,胶越厚弯曲程度越大,水分干后会恢复原状。但这种方法并不可靠,各地空气湿度不同,原胶票含水量也有差异,“弯曲程度” 只能主观判断,操作性不强。而且对着邮票背胶哈气,会增加邮票日后发黄的风险。
希望这些方法能帮助大家在集邮路上少走弯路,挑选到心仪的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