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数学之美邮票,引发的舆论争议,挺好!

集邮者讯,最近数学之美邮票确实引发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中国史、世界史的对碰,只要是理性的交流是挺好的一件事。虽然我们不是数学圈专业人士,但也不能只看一面,就进行站队批判。因此还是理性的看待争论点吧。

因此理性的讨论,这也是文化收藏的价值和意义之一。

 
 
圆周率
 

关于这套邮票,4-1圆周率!而2019年之前"国际数学日"的昵称是“π日(Pi Day)”因此3.14来源于圆周率最接近日数字。因此3月14日从2020年开始就成了"国际数学日"了。

而这枚邮票设计时,也为纪念我国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祖冲之和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范·科伊伦。
 
也可以看到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观点,比如说是中国的邮票,为什么要表现德国数学家。其实可以理性讨论,最近不少邮友都开始看数学和历史了哈哈,相信不少邮友都觉得,现在看数学这么有意思,小时候却枯燥乏味。
 
这套邮票的有争论是挺不错的,本来舆论就是经过交流,达到共同意见。只要理性讨论都是有进步的。

 
勾股定律
 
这个是目前争议最大的,包括各类学术界,也有一定的争论!最主要的原因,从世界史来看,勾股定律,世界上多个文明很早都发现了,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希腊、古印度。
 
但以数学传统谁发现并演绎法进行了证明才属于定律,国际社会用"毕达哥拉斯定律"名称,因此"勾股定律"也称为"毕达哥拉斯定律"。都是人类文明史。

这个在争论已久,但文化自信并非只有名称,更需要当下人的努力,应用越强,越有话语权。
 
勾股定理的不能简单地归功于某一个人,因为它在不同的文明中都有独立的发现和发展。因此自己人不要内耗和相互攻击,勾股定律,又称毕达哥拉斯定律。这个解释也是没问题的。
 
在邮票上,大版上其实也表现了勾股定理:

当然如果邮票名称中,应该标注中文"勾股定理",英文是用"Pythagorean theorem",这样邮票的争议其实也就没有了。

 

而国家邮政局组织的专家肯定对《数学之美》邮票图稿和表达都审批过,如果存在问题的话,早就改了。
 
或许为纪念"国际数学日",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才使用了毕达哥拉斯定律用于表达这枚邮票的名称。
 

根据资料显示,其实我国一直称为"算术",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科学的知识传出,中国学术界才开始接受"数学"一词,根据资料显示,1939年清华大学将"算学系"改为了"数学系",标志着"数学"一词在中国正式确立。这也说明人类文明的包容性!

 
关于网上有说《莫比乌斯带》这枚邮票的单词写错了(德语:Möbiusband)但邮票是moebius strip,有人认为这里应该是ö,但邮票用的英文,o在英文中没有上面2个点。

 

 
 
有舆论挺好
 
随着《数学之美》邮票的设计稿和表现内容曝光,数学圈与集藏圈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很多人都抓起了数学史和历史的科普资料。此类争议,却形成了文化传播的良性互动。很多邮友都会探讨邮票设计中的历史准确性,或考证数学史的科普。
 
但还有少数非理性声音往往借学术话题之名行煽动之实,已经超过了学术探讨与意识形态争论的边界感。
 
但讨论还是有边界感,相信每个人都爱党,爱国,爱人民。千万别因为学术问题争论,被一些极端言论给带偏开始人身攻击了,扣帽子哈哈。爱国情感应转化为科技报国、教育兴国的实际行动,少点网络论战中的情绪化表达。
 
另外随着目前短视频,大家也要学会过滤,爱国不代表排斥世界史,就像因勾股数,引发的争论一样,有人说埃及金字塔的500万历史的解说,小集也看过这类短视频,但其实我们国家的教科书都有的写古埃及金字塔的历史,我国和埃及的中埃联合考古项目等权威研究已证实古埃及文明的客观存在

因此,对于这类博眼球的短视频也要学会过滤!当然,能引发思考和舆论的邮票,也说明大家对于文化收藏品的关注度,也让大家主动愿意了解邮票发行内容背后的故事,这确实是好事。
 
同时也值得思考,圈内还是需要团结,像2024年大版年册不同号的问题,正是因为圈内邮友共同的团结努力之下,才争取到召回。
 
因此圈内邮友对于不善战的问题,也要学会过滤,不用被他人利用的情绪,制造对立面,相互攻击。
 
小集因为也不是数学专业的,因此这几天在网上也看了不少资料,如有错误的地方,欢迎指出。但《数学之美》邮票确实让大家愿意探讨和学习邮票背后的知识,挺好!

邮票作为国家的名片,很多审查方面相信都是非常严苛的。至于舆论是否影响这套邮票的发行,最终还是以国家局公布为准!
 
但邮票发行还是兼顾民意和包容性,更好!
 
另外恭喜《哪吒2》票房超过130亿,成为全球影史动画电影的票房冠军

邮友们,你们都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