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集邮是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好,邮票不仅仅是邮件的载体,更是时代记忆的载体。
但随着网络的普及,邮票的实用性逐渐削弱,集邮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今,邮票市场已经陷入低迷,新邮一上市就打折,长期未见好转。尽管发行量已降至600万,但情况依旧无改善。这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集邮人数的锐减,更在于邮票发行方的短视行为。
市场的寒冬
邮票市场近年低迷不振,新邮一上市即打折,连年未见好转。
以2023年的情况为例,预订价159元的年册现已降至90元;大版册预订价1214元,目前降至800元。这种情况在未来只会更加严重。2025年的新邮预订情况,也许会更加严峻,预计至少一半的预订者会弃订,能够坚持下来的将是铁杆粉丝。为什么发行量降至600万却依然打折?这就需要回到市场的根本问题上来。在2006年,邮票的最低发行量为680万,那一年邮票市场却异常火爆,至今仍是编年票中的佼佼者。为什么那时的600万发行量能够带来长期的市场热度,而现在却成了打折票的代名词?十八年前,集邮者数量是现在的十倍,当时600万的发行量在供需平衡下,自然能上涨。如今集邮者仅剩70万,而发行量依旧高达600万,供过于求的情况显而易见。
短视的发行策略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整体生活水平依然有限。
集邮这种可有可无的爱好,在大多数人眼中已不再重要。八九十年代的集邮热潮,主要是因为集邮能挣钱,预订到手就能赚到,才使得集邮者数量激增到1700多万。如今,集邮却成了亏钱的买卖,能剩下70万集邮者已经算是不错了,预计十年后这个数字可能降至30万。发行方的不作为,恐怕将导致集邮市场彻底灭亡。邮政部门为了眼前的利益,频繁增加发行量,忽视了市场的真实需求。这种行为无异于涸泽而渔,供过于求的结果就是邮票价格不断下跌。邮政部门应当认真反思这种短视的发行策略,而不是一味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亟需改革的呼声
邮政部门必须进行深刻的改革,以拯救濒临崩溃的集邮市场。
首先,邮票的选题和设计需要与时俱进,符合年轻人的兴趣和需求。当前的邮票题材往往老旧乏味,与年轻人无关,这也是集邮市场萎缩的原因之一。其次,发行策略的调整刻不容缓。减少发行量,提高邮票的稀缺性和收藏价值,是恢复市场信心的关键。邮票发行量应严格按照预订量制定,取消不必要的产品册开发。
这样一来,邮票将以面值或预订价售出,彻底杜绝打折现象。
打折票的根源在于超发,邮政部门必须采取壮士断腕的决心,减少发行量,把超发的邮票和产品册销毁,避免它们倾销到市场。此外,邮政部门还需加强与年轻人的沟通和互动。通过社交媒体、线上活动、邮票设计比赛等方式,让年轻人参与到邮票的创作和推广中来,增强他们对集邮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与教育机构合作,将集邮文化融入教育课程,培养年轻人的兴趣和爱好。
展望未来
如果邮政部门能够在邮票设计、发行策略和市场推广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集邮市场仍有可能复苏。
或许,原本退出的老集邮者也会重新回归。集邮市场的未来,取决于2025年的改革成败。邮政部门是否愿意舍弃眼前的利益,进行彻底的变革,是决定集邮市场生死的关键所在。集邮市场是否能够摆脱困境,重新焕发活力?邮政部门的改革是否能够带来真正的改变?让我们拭目以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