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已过大半,新邮市场却持续低迷,曾经炙手可热的2023年大版册,如今价格跌至800多元,甚至整箱销售也无人问津。往年,大版册的价格虽有波动,但在大面积上市前还能保住面值,然而2024年却不同寻常,价格一跌再跌,令人不禁要问,2025年能否出现转机?
市场低迷的背后:供需失衡与政策滞后
这一次的大幅打折,不仅仅是市场的反应,更是邮政发行策略的失误。纵观过去几年,邮政部门大幅降低了普通套票的预订量,套票价格因此大幅波动。然而,大版册的打折则更让人摸不着头脑。大版册一直以来预订量稳定,即使在市场火爆时也未曾大量增加,然而今年却取消了摇号制度,理论上预定量应该减少,但实际上,大版册的生产量却没有同步减少,甚至可能还在增加。我们看到,2024年套票的发行量为600万左右,而大版册的预定量仅为10万套,按常理推算,应该不至于打折成灾。然而,邮政却在预定量基础上额外增加了至少2-5万册的生产量。这些多余的量无处销售,只能制作成大版册投放市场,导致价格被严重压低。甚至于,3998元的资料册中含有的大版也被拆开来单独出售,市场价仅3300元,这说明市场对这些高价的、附带黄金的收藏品已无太多兴趣。
困境的根源:集邮人口锐减与新兴兴趣的消退
实际上,市场的疲软不仅仅是由于供需失衡,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集邮人口的急剧减少。如今,集邮的主体是60-80后,这一批人中,60后已经逐渐退出市场,70后、80后也逐渐失去兴趣,而90后和00后集邮者则寥寥无几。邮政虽然努力推出各种新题材,试图吸引年轻人,但效果微乎其微。新邮的题材老套,设计乏味,难以引发年轻人的共鸣,而新兴的IP邮票尚未能真正打入市场。世界各国的邮政部门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纷纷改革邮票主题,通过购买大IP来设计发行邮票。而中国邮政却依旧坚守传统,发行的题材让人提不起兴趣,最终导致市场年年打折。
旧预订户逐渐退出,新预订户也难以入坑,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今年新邮依旧大幅打折,那么10月份2025年的新邮预订可能会出现大量弃订的现象,到时候邮政才会真正慌了神。改革刻不容缓:邮政能否迎难而上?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2025年邮政部门是否会采取有效措施来扭转局势?实际上,邮政是完全有能力控制邮票打折情况的。首先,邮票的发行量应该大幅度降低,严格按照预订量来发行。比如,预定量为400万套,那么发行量最多不能超过450万套,剩余的50万可以用于零售、首日封和产品册开发。只要没有多余的量,市场自然不会出现大幅度打折的年册和大版册。其次,可以参考短腿销售的办法,如《货郎图》无齿票,发行量仅96万,目前依旧维持高价。邮政可以将此模式推广到新邮中,通过摇号购买、取消预订等方式,使得每套邮票都成为“短腿”,让其在市场上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激发集邮者的热情。试想,如果每套邮票都需要摇号,中签率仅50%,邮票的发行量根据摇号人数来制定,势必会形成新的市场热点,甚至可能重现早期JT邮票的辉煌。此外,还可以考虑扩大邮票的使用范围。当前,邮票的使用局限于信函和包裹,其他业务则只能付现金。这极大地限制了邮票的消耗量。如果能将邮票使用扩展到快递、小包等业务中,邮票的消耗量将大幅增加,从而避免市场过剩的问题。当然,这种设想有些理想化,要想其他快递公司认可邮票作为邮资,恐怕比登天还难。未来展望:改革迫在眉睫,邮政能否抓住最后的机会?
2025年,邮政是否会勇敢迈出改革的第一步?大幅度降低发行量,严格监管大户预订,调整新邮的结算价,这些措施能否真正落实?如果邮政继续按部就班,维持现状,恐怕未来连现在的70万集邮者都难以保住。新邮市场的未来将何去何从?邮政部门是否有勇气迎难而上,革除多年顽疾?让我们拭目以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