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十年代早中期,集邮曾是万民热爱的活动,那时的集邮市场蒸蒸日上,令人艳羡。
然而,如今新邮市场却一冷再冷,不禁让人感伤。
让我们深入探究今昔之间的差异,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1980年,JT邮票的发行量通常在一二百万套左右,到了1983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三四百万套。
这一时期的邮票发行量是在大量通信需求和海外市场的背景下制定的,这使得集邮活动从无到有,群众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然而,如今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
通信需求大幅减少,海外市场也不再如昔日那般旺盛,但新邮套票的发行量却高达六七百万套,甚至有一千多万套的。
与八十年代相比,如今的发行量实在是太多了。
如此庞大的发行量,即使在八十年代中期也难以消化。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也有发行量较少的短腿邮品啊!
例如佳邮评选小型张,其发行量只有8-20万之间。
但是,如果我们回顾八十年代的短腿邮品,就会发现当时的品种非常稀少,总共也就发行了二三套,如中美小版张(发行量2.7万张)和双加字张(发行量10万张)。
而近年来,短腿邮品的种类已经多达几十种。
短腿邮品就像调味品,适量可以增色添香,但过量就会适得其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邮市场遇冷的主要原因是发行量过大。
那么,是不是因为八十年代的集邮人数较少,所以发行量少呢?
根据集邮联公布的数据,1984年的时候,集邮者约有500万人,1990年的时候约有800万人,而今天的集邮人数只有一二百万人。
新邮与老票的发行量相比,差距巨大!
现在的发行量制定似乎只是为了满足不打折的目的,但集邮要发展,就必须有“更上一层楼”的志向。
如果不及时减少发行量到一定程度,就无法提振集邮群众的热情。
长此以往,一旦人心丧失,再想改变就为时已晚了。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能在保持市场活力的同时,适度控制发行量呢?
难道真的要让集邮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爱好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吗?
我们期待有关部门能够认真倾听集邮爱好者的声音,及时调整政策,让集邮市场重现往日的繁荣景象。
毕竟,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共同推动集邮文化的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