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辽代彩塑邮票,民俗题材中值得收藏的一套票

1982年11月19日,为了反映中华民族彩塑艺术的悠久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辽代彩塑》特种邮票,全套4枚。这套邮票图案采用了山西大同下华严寺的一组金色辽代彩塑菩萨像,在棕褐和棕红色衬托下,造型优美,容貌丰满,表情生动,衣饰流畅自然。在构图上,塑像有正面有侧面,有坐有立,有近有远,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辽代彩塑刚劲和俊美的艺术风格。
辽代彩塑选自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华严寺的薄伽教藏殿。华严寺分为上寺和下寺,始建年代不详,辽道宗清宁二年(1055年)扩建,放置了辽帝的石像和铜像。金代大修,至明便衰落了。薄伽教藏殿为下寺主殿,建于辽兴宗重熙七年(1038年)。主殿建在凸字形平面的高台上,面阔五间,长25.65米,进深四间,宽18.46米。它近于宋式殿阁构架中的“金厢斗底槽”顶上装藻井,下建凹字形平面的佛坛,坛上塑像均为辽代精品。这些佛像体态自然,表情生动,或立、或坐、或正、或侧,无不栩栩如生。
这套票第一枚菩萨头像有1156万的量,特别是信销票这枚非常多见,但是最后一枚70分菩萨半身像绝对是筋票了,发行量只有299万量。另外,这套票还有一枚小型张,他的量更少,只有82万。
辽代彩塑,无疑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辽代彩塑,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更反映了辽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观念。
从技艺层面来看,辽代彩塑展现了一种精湛的雕塑技艺。其形象生动逼真,线条流畅,比例匀称,无论是人物的神态、服饰的纹理,还是动物的姿态、环境的营造,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技艺的精湛,既体现了辽代匠人的高超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艺术的高度追求。
从文化内涵来看,辽代彩塑体现了辽代社会的多元文化融合。在辽代,多元文化交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交融在彩塑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汉族的细腻,还是北方民族的粗犷,都在彩塑中得到了完美呈现。这种文化交融,使得辽代彩塑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辽代社会文化的独特视角。
从审美观念来看,辽代彩塑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追求。辽代彩塑注重形象的生动性和神态的传达,追求一种“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这种审美追求,既体现了辽代社会的审美风尚,也为我们提供了欣赏彩塑艺术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