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还没买几枚钱币,就开始担心起来了:“哎呀,我买的品种会不会涨呢?要是跌了怎么办?真纠结。”
这可真是自寻烦恼,因为这本就不是小玩家应该关心的事儿,埋头玩好自己的钱币就是了,因为涨价的事会有人会帮你做,完全用不着自己去操心。
宋 “香花供养”背星官压胜钱
钱币行情虽然处于冷静期,但市场信心仍在,愿意接手的新玩家还是有很多的,但尴尬的问题在于:如果一个新人只关注价格,买进卖出玩短线操作,那么很容易就被割韭菜。
一枚钱币是怎样涨的?如果是以前,涨价因素主要是跟着通胀、存世量以及市场需求做出的正常上调,随着时间的流逝稳定上涨。
但现在不同了,钱币的涨价有了更强的“随机性”,以及更大的“人为操作性”。
说白了,一切“成交价”不管是真实还是虚幻,总有人在推动着整个市场的前行。
宣统宝泉大样
曾有一位泉友,追踪过一枚宣统宝泉大样的全过程。首先出现在朋友圈里,挂800元,那时候还没涨,他定下来结果被放鸽子了,因为卖家看到趋势感觉要涨了。等过两个星期后,出现在闲鱼里,挂1200元。
然后每隔两三个星期,同一枚钱币又出现在微拍、群拍和华夏,每次都有一定的涨幅,最后一次定格在2000元出头,并且显示“已成交”。
这还是常见的托价行为,更夸张的是某些钱币在同一个平台,半年内反反复复上拍到“成交”,可能多达十几次,涨了好几倍。还有人注册很多小号,在各大平台标不同的价格售卖。最离谱的是某些人自己的钱币品相一般,但他们会拿别人极美钱币的图片标高价,就是为了炒高一点让自己卖个好价钱。
更别说那些高端拍卖会,几十万、几百万,现在甚至已经有了2599万的天价银元,一枚钱币能换一栋大别墅!有人会说:“这些不一定是真实交易,可能是自我炒作。”就算猜对了又怎样?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古泉园地拍卖现场
某微拍直接被藏友们叫成“托拍堂”,结标前还是低价,你以为自己要拍到了,结果最后两分钟突然有人连续跟拍让价格暴涨,你只能干瞪眼。
华夏的精品成交有托价,这在泉界几乎是路人皆知;直播间演员的演技堪比奥斯卡;有些微拍群200人,可能有190个是托,专门逮着刚进来的“肥羊”宰;拍卖行“自拍自买”的行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一枚小精品从两百到一千,一枚名誉品从两千到一万,一枚名珍从五万直接飙到十万。很可能它们拍了十几次,从头到尾都是同一个人所为。而且很多托价过程中会露出破绽,被泉友发现,大家也心知肚明。
但最重要的是,“成交记录”已经形成了!甭管真成交假成交,依托于现代网络的便利性,“成交记录”会迅速变成一个参照物,对市场形成了“示范效应”,只要几次托价做得好,再到处宣传一下,就会让一个品种快速上涨,这就叫炒作!
艺术品资产化的年代
一个不经常搞投资的人,可能对这种“暗箱操作”的行为很不齿,可几乎所有投资行业都有这种情况发生,欧美国家更是这方面的高手!那为什么投资客、玩家们还是趋之若鹜地去追捧呢?
原因很简单,一个已经“金融化”的市场,其实所谓的钱币、古董、艺术品,都已经变成了“投资标的”,一个纯粹的商品。你把它们换成股票、期货、基金也大差不差,你手上的钱币就是“筹码”,大家一起进入这个合法的“大赌桌”,玩着击鼓传花的游戏。
如果还不明白,那就更直白地说:市场表现出来的活力让大家有信心,有的是人愿意高价买钱币,一个“虚假成交”能换来100个真实成交,这样的事情大家都乐意去做。接手钱币的人,对它们未来的行情保有乐观的预期,那么这个市场就能稳定运行下去,该涨就会涨。
但如果炒作过度,钱币行情超过多数人的购买能力的时候,主力的信心开始动摇,就会进入瓶颈期,要么横盘要么下跌。跌到一定程度又有人进来开始抄底建仓,为下一个暴涨的周期做准备,主要是很难猜到什么时候才是抄底的最佳时机。
总之一个投资商品,涨涨跌跌的都很正常,如果一直涨下去那反倒不正常了。
以上只是对钱币“金融化”的解读,简单粗暴充满了铜臭味。但钱币和其他金融投资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古玩艺术品的不可再生!它不能“增发”,更不会长腿跑路破产倒闭。
它就静静的躺在你的收藏册子里,哪怕价格暴跌腰斩,它也不会消失。就算现在买贵了,你只要保存好耐得住性子,等下一个周期来临时,照样回本甚至大赚。这是古玩艺术品最大的优势所在,也是如今为什么全世界的中产、富豪,都喜欢拿一部分资产来投资古玩艺术品的原因,至少保值性是数一数二的。
对于大环境的“商品”来说,肯定是要关注一下行情的。但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还是要把喜好放在第一位,毕竟再怎么涨,自己没有不都是扯淡嘛,如果买到假货那更是白忙活一场。好好的深入研究进去,把精品、潜力品种收入囊中,乐呵呵的玩着钱币交着朋友,其他的事不用你操心,自会有很多人帮你去涨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