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的本质是精神文化活动,应当是收集邮票、研究邮票、开展集邮活动,珍贵的邮票是经过了长期消耗,存世量逐渐减少,方才显示其价值;价值大小,还要受供求关系影响。再稀少,再难得的东西,没有人要,照样不值钱。邮票的升值,实际上是一种“时间价值”,包含对邮票的保护、仓储、原始资金利息等费用。投入100元买一套邮票,10年后卖出,扣除上述费用后低于100元,就是亏本,如果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利息,才算有赚头。
在国际上,除非用大量资金投资珍罕邮品,投资一般新邮是不赚钱的,别看《斯科特目录》年年上调各国邮票价格,市场价往往比目录价低得多,换句话说,只要你集邮,你就事先做好“作贡献”的思想准备,你集邮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和与人交往。
在我国,集邮的历史较短,加上长时间受计划经济制约,投资渠道狭窄,许多事情,容易形成一哄而上的情景。80年代初期,集邮刚刚兴起,集邮者收入有限,早期的JT票不可能买得很多。在政府的引导和媒体宣传的影响下,集邮人口突增,印量不大的JT票(包括小型张)供不应求,价格上升,金猴票从3元上到400多元,直至2000元。一些资深的集邮者没想到一夜之间自己的邮票变成了财富,由此培养了“集邮经济”、“集邮投资”的理念,所买或预订的新邮也就成倍增加。有利可图,邮商应运而生,进而涌现出一批从跑差价赚小利到炒作邮票赚大钱的高手。
炒作邮票采用的是炒作股票的手法,不外是低吸建仓,拉高出货,击鼓传花看谁“跑得快”。少数人暴富,多数人被套。又会集邮,又会炒邮的人,才能在邮坛立于不败之地。
操纵市场,并不是谁想做谁就能做的,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
1.必须是大邮市邮人公认的资深邮人。小邮市邮人不多,货源少,谁搞操纵,响应者寡,货源短缺,形不成气候。邮资不深,在邮市往往人微言轻,想操纵邮市,要购进,大家给你高价货源,而不是跟着你购进;你吃不消了,低价卖出,大家又从你手中接过货源,到头来,弄巧成拙。资深邮商信息来源广,准确,邮识比较丰富,对邮市前景的预测一般较准,主动领炒,影响大,跟进者多,容易造成邮票即将大涨的假象。
2.必须是处于行情高峰时或某套新票刚发行时。集邮高潮叠起时,邮票价格节节登高,今天进货,明天抛出就有赚头。望着别人大把赚钱,一些人眼红了,劲来了,胆子大了,警惕性也低了。特别是一些初涉邮市者更容易情绪激动,心血来潮,操纵者利用这种氛围来施展炒作技巧。邮市操纵者,善于利用别人的资金,扩充自己的资本。新邮刚发行时,人们普遍对新邮的信息掌握不多,对新邮价格的前景也把握不准,但言论家评价颇多,兴趣也正浓。此时邮人因购买新邮,比较集中,邮市呈现出比往日红火的景象。一旦邮局惜售,新邮票即可作为邮市操纵者的炒作对象,使其价格像变戏法一样地上涨,使邮人感到邮价不可理喻,但不买一些加价票又感觉心理不踏实,怕日后涨幅更甚。因此也盲目跟进,大量买入。在集邮处于低潮时,新增集邮者相对减少,邮市人气不足,入市的大多是老邮人,一般不会轻易感情用事。他们对邮票的价格变化比较了解,如果邮品物美价廉,就顺手牵羊,捡几条死鱼。如果价格不合理,就等一段时间再买,不会上圈套。因此,低潮时很少发生邮市被控制炒作。
3.必须有雄厚的资金。资金是邮市的血液。没有雄厚的资金,没有一口气吃掉某个邮市某一种或几种邮票流通量的5%——30%的本钱和气魄,邮市是决计操纵不起来的。一般邮人也决计不会让邮票爬上一个价格高坡后,跟着冒进。
4.必须结成内外相互呼应的联盟。实施一地或数地市场同步操纵,最典型的是北京上海邮市一起启动,进而带动全国大中城市邮市,发起新一轮行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