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的未来与专题集邮的未来
在集邮的现实状况中,专题集邮的地位还没有提高到应有的层次上。至少在邮展中,频频夺取大奖的还是传统集邮和邮政史集邮的展品,专题展品获最高奖的机会很少(除了在纯粹的专题邮展上),这并不是说专题集邮展品的水平不够,而是邮展规则对展品类别的定性所影响的。在FIP的邮展类别中,我们看到专题集邮居于第六位,排在航天类和航空类之后,一方面这种排列顺序是按集邮类别的产生时间排布的,另一方面传统的方式始终被认为正宗,居于老大地位,这就是许多年长的老集邮家不从事专题集邮的原因。也就是说,在真正的资深集邮家心目中,专题集邮属于“另类”,没有几个人肯为之。
但同样的现实是,当代的集邮者包括老少中青年,绝大多数喜欢专题集邮这种方式。传统集邮曲高和寡,门庭冷落。邮政史集邮考据繁杂,伪品泛滥,大部分集邮者只能敬而远之,甚至连类似于传统类的邮政用品类,类似于邮政史的航天和航空类,都激发不出人们太大的兴趣。专题集邮却拥有越来越多的痴迷者,队伍日益庞大,这种基础已经具有了趋向性。专题集邮何以具有如此的吸引力?我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专题集邮是个性化的。你选什么题目,用什么样的思路,用什么方式处理,乃至选择什么邮品,完全可以从自己的喜爱或愿望出发。也就是说,两个人用同样的邮品,做相同的题目,会制作出完全不同风格的邮集,但在传统方式中,不可能有这种条件。这对于崇尚个性,喜欢表现主观的现代人而言,十分适合。
二、专题集邮是有趣味的。我喜爱什么,可以去做这个题目,去发现新的叙事角度,去发现这方面的新知识新话题,发现新邮品。在邮集制作中,更是充满有趣的想象,可以倒叙,可以假设,可以以语言取胜,可以制造情节,甚至可以幽他一默,只要有合适素材,你怎么做都行,从而使集邮成为充满创造乐趣的赏心之事。但相比之下,传统方式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研究一套或几套邮票,研究一条邮路,范围狭窄,而且只能去追寻事实,追查历史上可能的真实,不能表现自己,只能证实历史,不能展望未来,只能回忆过去,多数人是不愿坐这种冷板凳的。
三、专题集邮是开放的。在专题邮集中,可以使用所有的集邮素材(不同种类的和不同国家的),可以进行传统式的,邮史式的研究,甚至可使用极限片,航天搭载封,其他类别则没有如此“度量”,用什么素材都要“斤斤计较”,传统集邮中也绝不会允许你有专题化倾向。在这一点上,专题集邮其实就是开放类,它在产生之初对集邮界引起的震撼比今天所谓的“开放类”不知要大多少倍,它对于集邮活动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和革命性的意义。今天的“开放类”能否在未来形成专题类的阵容和效果,令人怀疑。FIP的专题规则中明确提到参展者可以在规定的框架内“充分自由发挥”,也表明作者在处理时可以放开手脚,探索新方法,因此也可以这样说,在FIP规则尤其是评审规则中,对专题类展品是最宽松最开放的。
在全世界范围内,集邮活动的吸引力正在大幅度减弱,集邮正在走着下坡路,在这种可悲的环境中,专题集邮是一面不倒的旗帜,始终在凝聚着广大的集邮者。尤其在我国,专题集邮不仅稳定着自己的阵地,而且占领收复着其它集邮方式丢失的阵地,已经成为中国集邮事业中强有力的主流方式。但是,1999年以来“开放类”在中国的推行(或倡导),并没有达到沃尔伯格先生所说的那种目标“把众多的人(非集邮者)吸引到集邮中来”,而是把一大批专题集邮者改变成开放类集邮者,我们不能不对专题集邮的未来产生担忧。
以我个人浅见,开放类是一种全新的集邮方式,没有任何规则(还在探索之中),并不是把一部三流的专题邮集放入一些非邮品了事。如果没有开放的思路和全新的创意,开放类邮集就是一堆垃圾,只能成为笑料,但如果具有开放的思路和全新的创意,专题邮集会做得很出色。我们的一些邮友以为专题集邮太难而搞开放类,殊不知两者在本质上没有难易区别。而且FIP是在现代集邮沙龙类的尝试失败之后,才将90年代初已在北欧集邮界形成势力的开放类推上大雅之堂,想以此“拯救未来集邮”(沃尔伯格语),这就意味着,中国已晚了至少十年,要赶上国际水平恐怕也非一朝一夕的事。况且这种开放能否承担起拯救集邮的重任,谁也不敢肯定,笔者以为它的结局不会比现代集邮沙龙更乐观。
从中国来看,集邮事业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轰轰烈烈,有声有色,蕴藏着无穷的发展潜力,专题邮友不必去赶时髦搞什么开放类,我们应当做的是,在专题集邮中不断创新,不断发挥自己的个性,使我们的热爱的专题集邮成为中国邮坛最耀眼的大旗,使中国的专题集邮以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走向世界,我认为,这才是拯救未来集邮的一个办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