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

国民收入的增加与邮政圈钱策略的变化,都是套路啊!

国民收入的增加与邮政圈钱策略的变化,都是套路啊!

邮海浮云 十年集邮 

  邮政圈钱历来有之。老纪特到后来的JT都是圈钱的典型,也就是1966-1977圈钱没有了。那时的圈钱和现在不一样,现在是邮票面值不高,但50元面值的邮票放到一个精美的册子里卖300元,这是新时代圈钱的方式。还有销售那些量小的双联四联,无齿,丝绸,都不是按面值销售,而是放在邮折中至少面值10倍的销售,这也是圈钱的一种。而过去是靠发行高面值票圈钱。

 

  众所周知,建国后直到80年代初我国是计划经济,低工资,高福利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住房医疗全部免费,当然你必须是国家单位员工,私企没人管,不过那时也几乎没私企,资本家是阶级斗争的对象。而物价全部由国家统一定价,物价极低,说白了是3亿城里人剥削7亿农民的社会。60年代一般人工资是30元左右,我姥爷是1959年武大毕业的学生,听他说当时本科毕业生每月工资是34元,所以可以判断当时社会平均工资大约30元左右。但这个工资似乎也没有改过,从6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初都是这样。1982年全国各地陆续工资改革,这时的工资才有实质性提高,当然工资的提高意味着国家对物价的逐步放开,物价开始疯涨,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现在。

 

  再来看60年代的面值设定,当时的国际航空邮资是52分,这个邮资一直持续到1977年,1978年涨到了60分,1982年涨到了80分。尽管有上涨但幅度不大。但当时使用最多的平信邮资是8分,挂号信是20分,那时寄挂号信的少,因为比较贵。但60年代的许多邮票,尤其是枚数多一点的经常带有一枚52分面值,或43分面值。小型张面值3元,那时的3元或2元没有相对应邮资,根本无法使用。所以那时的邮票发行量小,小型张更小,因为那时的邮票不升值,大家没有投资意识,没什么人购买,后来由于几年都卖不掉,而把一多半都盖销送给了青少年或低价处理了。因为面值太高,根本无法使用,以当时人们的收入来看也不会有几个人购买。按照当时的收入3元面值相当于现在面值300元的小型张,当然现在人们普遍有投资意识,如果300元的小型张能升值,那还是一样疯狂抢购,但如果不升值,那3元的张也没人买,一样贬值。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66年文革票,那时的邮票几乎90%都是8分平信邮资,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1977年。1978年随着中央的意识形态发生变化,老纪特之前的圈钱行为又一次开始。首先1978年恢复发行中断了14年的小型张的发行,其面值和60年代小型张面值一样脱离实际的高,尽管时间已经到了70年代末,但人们的收入、经济制度和60年代没有实质差别。其次大套票多了,当然文革也发行了许多大套票,但那时的大套也几乎都是8分面值的,如16枚的四五计划等。而70年代末的大票则将高面值邮票的比例提升,1978-1979发行了4套10枚以上的大套,分别是奔马,山茶,工艺,齐白石,并且都发行了小型张,前三套票的面值都是3元,齐白石高达3.91元;小型张的面值首次出现了5元,那就是奔马小型张,而工艺美术是3元,另两枚是2元,这在当时是很高的面值,同时也没有相应的邮资设置。那时这些票的销售很不好,奔马小型张由于面值太高在很多邮局都是放了几年也没人问津,最终有些盖销了,有的回到库里留存,直到80年代中期邮票开始了第一次大涨,这些发行量稀少的小型张大放异彩,这才成为人们争相购买的宠儿。


 

    所以说邮政圈钱自古有之,最早可追述到50年代末,只不过那时挣国人的钱太难了,都是挣外国人的钱。因为当时工资低,大家的钱都用于吃饭,没几个人有这闲钱买邮票存着,当然那时也没有预料到能升值,否则我想砸锅卖铁每家都能存上十版猴票,当然若真是如此,那些票也不值钱了。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国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集邮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1985年后随着几次邮市的起伏,使很多人看到了邮票还能挣钱,于是大家都以投资的心态进入邮市,炒邮就像炒股,到了1997年这一形态发展到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