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邮网厅,看到了有《古树名木》的戳卡售卖。众所周知,此前的大兴安岭也有当地邮局开卖极限戳卡。可以看出,因为年轻人比较喜欢戳卡,各地邮局都知道求戳卡的用户很多。因此各地邮政也嗅到了“商机”,开始兜售戳卡了。
不过,笔者关注到,在集邮网厅中关于《古树名木》的戳卡貌似只是白卡贴票,并没有四个原地的戳记。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是不是还有必要通过网厅去购买吗?
如果是"有卡无戳"的话,那么这种购买显然就意义不大了。极限戳卡本来就是卡、票、戳记的三者统一,如果缺少其中一环,那么无疑也就失去了极限戳卡的意义和价值。极限的本意还是寻求三者合一,以及首日的必要性。如果能够实现完美的统一,这样才更具有意义吧?
按照网厅的介绍,此次发售的四款邮戳卡,采用银色防伪线+荧光效果的高端设计,贴有对应邮票并加盖当日对应原地的戳记,这样就可以制作一枚极限戳卡。有意思的是,即使是网厅出品,但并没有标记中国邮政的字样和Logo,不知道是粗心大意之举,还是本身对自身Logo的蔑视?
从网厅的介绍来看,貌似并没有相应的原地戳记。如果没有原地戳记的古树戳卡,不过是印刷精美的一枚戳卡罢了,而且出售的邮局也并非此次古树名木四枚邮票的任何一个发行原地。古树名木的价值,在于其承载的地理记忆与生态故事;当戳卡失去了原地标识,这些信息便沦为抽象文字。
众所周知,年轻人对戳卡是情有独钟的喜欢。一些极限戳卡已经成为Z世代的新型社交“货币”。在小红书上分享戳卡、盖戳、求戳经验的笔记很多。年轻人在这里分享的,不仅是卡片本身,更是"我曾到过这里"的地理宣言。
当我们在数字时代追逐即时满足时,原地戳的缺失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文化传承中的焦虑与迷茫。一枚小小的邮戳,不仅是地理坐标的印记,更是文明脉络的延续。唯有让古树名木重新"扎根"于原地戳的土壤,才能让集邮文化在创新中保持本真,让每一次收藏都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朝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