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文学家》邮票发了40年,奇奇怪怪还是系列吗?

2023年11月8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中国古代文学家(五)》纪念邮票,标志着这个系列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然而,随着新一套邮票的发布,集邮界对于这一系列邮票的讨论也再次掀起波澜。这套邮票本该是为弘扬中华文化、纪念古代文学大家的重要收藏品,但40年的时间跨度以及不断变化的设计风格,让人不禁质疑:这到底还是不是一个“系列”?对于集邮者而言,这样的发行方式无异于一场漫长而混乱的“考验”。40年间,变化过多,风格失衡对于任何系列邮票来说,统一的设计风格和连贯的发行节奏是维持其价值和吸引力的关键。然而,《中国古代文学家》系列邮票却在多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不一致问题。设计风格、邮票规格、发行节奏、面值乃至印刷技术,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缺乏一致性的局面,不仅影响了邮票的收藏价值,也对集邮者的收藏体验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从设计者的变化来看,第一组邮票的原画作者为刘凌沧,设计者为李大玮,而后几组分别由黄木、高云、马振声等不同的设计者完成。设计师的频繁更替让每一组邮票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大相径庭,这直接导致了整体风格的断裂,难以维持系列邮票应有的视觉连贯性。邮票的枚数、规格、发行时间间隔也都不统一:有的组为4枚,有的为5枚,有的6枚;邮票尺寸有竖式、横式多种版本;发行时间间隔从11年、19年到2年、8年不等。这一系列变化不仅削弱了系列邮票的整体感,更让邮票显得凌乱无章。对于集邮者来说,这种“不成系列”的系列邮票无疑是极为失望的。规划混乱,集邮者心寒邮票发行的初衷是纪念和传承,但《中国古代文学家》系列的发行情况似乎更像是一场“长期实验”。为什么要让集邮者从少年等到老年,才能凑齐一套完整的邮票?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漫长等待,最后却换来了风格、规格都“奇奇怪怪”的邮票,这让集邮者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对于集邮者而言,集齐一整套具有一致性和完整性的邮票,是他们多年的追求和期望,而中国邮政的这种不合理发行方式,显然与集邮者的期望背道而驰。更讽刺的是,虽然邮票发行量从第一组的296.78万套到第五组的740.35万套不等,但市场变化和需求却未得到充分考虑。为了方便大家交流和讨论,我们特别成立了邮票俱乐部群。大家可以识别下方的二维码加入。
另外,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名片,关注【邮币世界】公众号,我们会在上面提供更聚焦的集邮信息。一方面,早期发行量偏低,导致市场上一票难求;而另一方面,后期发行量激增,却让邮票的收藏价值大打打折。邮政系统似乎从未真正认真对待过这个系列的规划,更像是“想一出是一出”,随意地增加或减少邮票数量和设计风格。而且,集邮市场的剧烈变化也让这个系列邮票的收藏难度加剧。在40年的发行周期里,集邮者不断面对邮票面值和发行规则的变化。前两组邮票的面值低至8分,而后几组则统一为1.20元。这些变化显然是受邮政资费调整的影响,但却无形中增加了收藏者的负担和困惑。至于荧光喷码的出现,更是加剧了集邮者的“无奈”。虽然这是邮票印刷工艺的进步,但前两组没有荧光喷码,后面却突然加入,毫无连续性可言。集邮者的呐喊:别让遗憾留在下一代对于集邮者而言,这种规划混乱的系列邮票无疑是一场漫长的“灾难”。想象一下,一个集邮者从小学生开始收集《中国古代文学家》系列邮票,却等到爷爷辈时才勉强凑齐一套。而那些没能坚持到最后的集邮者,可能已经带着未完成的心愿离开了人世。这对于集邮者而言,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心理上的巨大遗憾。邮票发行本该是一项有意义的文化传承,但40年的不合理规划却让这个系列成为了集邮者心中的“痛”。每次新邮票的发布,集邮者们充满期待地打开邮票册,结果却发现风格、规格、数量都与前几组不符,这种失落感简直比“吃了苍蝇”还难受。集邮本应是一种愉悦的收藏体验,但《中国古代文学家》系列却让人感受到的是不连贯、不负责的发行策略。结束还是开始?集邮者的呼声是否会被听见?
如今,随着第五组邮票的发行,《中国古代文学家》系列邮票似乎终于“尘埃落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故事就此结束。对于未来的集邮规划,邮政系统是否会吸取经验教训?是否会尊重集邮者的需求和期望?是否会避免类似的不负责任的长期拖延和随意变动?这是每一位集邮者都在关心的问题。邮票不仅仅是一张纸,它承载着文化、历史、艺术的传承。邮政系统如果不能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发行,终究会失去广大集邮者的信任。未来,是否还会有更多的邮票系列沦为集邮者的“遗憾”?希望下一个系列不会再让人失望。另外,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右下角点赞和点在看支持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