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建校”题材的邮品发行数量猛增,尤其在2022年,这一趋势尤为明显。仅这一年,就发行了7种“大学建校”题材的纪念邮资封片,占据了当年总发行量的一半以上。回顾自1998年以来,“大学建校”题材的纪念邮票、邮资封、邮资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集邮者却感到无所适从,面对层出不穷的邮品,难免产生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频繁发行,缺乏主题统筹从表面上看,发行“大学建校”题材的邮品,既是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肯定,也是对学校办学历史和成就的致敬。确实,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纪念邮票的发行开创了先例,随后,复旦、同济、南开等名校相继登上邮票,许多著名高校也通过邮资封片的形式纪念建校周年。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随着发行数量的增加,这种邮品题材出现了明显的重复现象,甚至让人质疑其必要性。同样是“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大学,有些学校得以发行纪念邮票,而另一些同样级别的高校却只发行了邮资封片。这种选择标准显得模糊不清,缺乏统一的逻辑。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作为全国知名学府,在其建校80周年时仅获得了发行纪念邮资封的机会;而中央美术学院这样的专业性院校,却能荣登纪念邮票的方寸。这种不对等的安排让许多集邮者感到困惑和不满。邮品发行标准模糊,集邮者无所适从不仅仅是邮品发行的频率让人困惑,甚至连哪类学校、建校多少周年可以获得“荣登方寸”的资格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从现有的邮品来看,50年、60年、70年、80年、100年、120年等不同校庆节点都有发行,但具体到哪一个节点能登上邮票或者邮资封,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则。既然如此,那是否意味着,所有高校都应该在某个特定的纪念日获得发行纪念邮品的机会呢?这种混乱的标准不仅让高校之间产生不公平,也让集邮者在面对这些邮品时无从下手。要知道,集邮本是一项极具乐趣与挑战性的爱好。集邮者不仅在邮票本身的设计上寻找艺术美感,还在选题、历史背景等方面找到共鸣。而如今面对数量众多且重复题材的邮品,集邮者感到的更多是疲惫与厌倦。毕竟,邮票的发行本应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而不是单纯的数量堆积。系统规划缺失,损害集邮市场健康发展从集邮市场的角度来看,过量、无序的发行不仅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还会导致邮品价值的下滑。邮票、邮资封片作为一种收藏品,其价值不应仅仅体现在发行数量上,更应反映出其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然而,当前邮政系统在发行“大学建校”题材邮品时,似乎过于注重数量,而忽略了主题的独特性与文化价值。为了方便大家交流,我们特别成立了邮票俱乐部群。大家可以识别下方的二维码加入。
另外,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名片,关注【邮票收藏家】公众号,我们会在上面提供更聚焦的集邮信息。邮票的纪念功能逐渐被发行的频率和数量所掩盖,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大量题材重复的邮品,无法真正吸引收藏者的兴趣。这种扎堆发行还可能带来另一个问题:集邮者逐渐失去对邮票的信任。当集邮者发现自己收藏的邮票题材不断重复,或者自己认为具有纪念意义的高校未能获得登上邮票的机会时,这种失落感会极大打击他们的收藏热情。久而久之,整个集邮市场可能会因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发行的邮品越来越多,但真正具有价值的作品却越来越少。有序规划与统筹安排是关键面对当前“大学建校”题材邮品的乱象,邮政系统显然需要重新思考发行策略。首先,邮票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应被过度商业化。每一张邮票、每一枚邮资封片都应该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而不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随意发行。邮政部门应加强选题的审慎性,减少题材的重复,让每一枚邮票都能讲述一个独特的故事。其次,应对邮品的发行进行长远规划。类似“大学建校”这样的题材,可以通过科学安排,将不同高校的邮品发行合理分布在若干年内,避免出现某一年扎堆发行的现象。同时,还应根据学校的实际影响力、历史地位等因素,制定统一的发行标准,避免让集邮者感到困惑。最后,邮政系统还应加强与集邮者之间的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声音,从而在邮品发行时更具针对性。毕竟,集邮者才是邮票市场的核心,只有他们的热情被重新点燃,整个集邮市场才能真正健康发展。集邮的未来是否光明?
邮票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本应记录时代的重要时刻,传承文化精髓。然而,如今的“大学建校”题材邮品却在无序的发行中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光辉。集邮市场是否还能回到那个充满挑战与乐趣的时代?未来,邮政系统是否会根据市场的反馈作出调整?这些问题,或许是每一位集邮者都值得思考的。集邮的未来,究竟在何方?另外,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右下角点赞和点在看支持我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