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上半年新邮价格“九死一升”?减量无用皆因失去期待值

看到6月21日发行的《篆书(二)》市场价格后,如无特殊情况加发邮票,上半年的新邮将发行完毕,从10套邮票的市场价格来看,新邮套票除1套《安全教育日》没打折,略有升幅外,另一套《天书奇谭》在面值间徘徊,其余8套邮票打折,其中《丝绸之路文物(三)》套票竟是五折。上半年邮票打折已经是常态,10套邮票“九死一升”,歇夏期直接歇菜,以后价格是否会”十全十没“就实在不好说,希望不是预示邮票圈手上的邮票邮品烂在手里”九死一生“。也说明2025年发行数量从1月600多万到6月的500万通过逐渐减量近100多万的减法基本没效,下半年是否会进入4字头?所谓的加强内部管理也只能是天方夜谭。      在这样的情况下,2025年年册价格可以预想(当然后期可以拉动小型张之类拖高全年售价,但套票深度打折无可避免,还不如只买那几张小型张)。可以预期2025年邮票也是悲催结局,邮政还在6月开始推销10万本2024年本票型邮品时,这无异于将本就式微的邮票市场推向更深的困境。收藏品还之所以具备持久生命力,其核心价值在于“稀缺性”与“不可再生性”,无论是天然材质的文玩,还是工艺精湛的艺术品,概莫能外。尤其是工艺制品。例如邮票之类,最忌讳就是后期加印和变种“再生”。然而近年来,为填补邮票发行量下滑带来的利润缺口,邮政部门频繁推出"特供邮品"等限量产品,实质是以邮票为载体,将《红楼梦》、《西游记》、《二十四节气》等经典系列重新装帧成本票折形式,就算是佳邮评选张、会员双联张等等这些也是变种再生品种,将“邮票直接印成邮品”的擦边做法,这种过度商业化的操作,不仅加剧了品牌"逐利至上"的负面印象,更透支了集邮爱好者的信任。      过去,集邮市场尚存在一种良性循环:系列邮票发行完毕后,市场会自发形成收藏整合需求,带动早期邮票的二次消耗与价值沉淀。但如今,邮政通过再版印刷、成套销售、控量摇号的方式,彻底打破了这种期待,使得早期集邮者的心血失去增值空间,收藏行为沦为单纯的"集邮品囤积",所以坊间很多翻印说法的不实文章,慢慢也有很多人信以为真,包括80猴的数量也给人印象也有不实,这种不信任感正在不断蔓延,更影响了品牌。到现在邮政还不愿意跟其它收藏品常规的销售方法实施“一次性发行、一次性认购”的销售办法。特供邮品也是部分摇号销售,各种预订数据等也不公开,还认为自己是诚信单位,不公告也是诚信单位。      很多人都把新邮打折是邮商之类市场抛售的原因,但邮商之类拿不到打折的邮票邮品会每套邮票都打折亏钱抛售市场?实际上是邮票邮品有较大的结算空间,各级邮政部门通过其它渠道贴补后等于打折给了市场,说到底就是邮政内部管理问题,一个成熟的收藏市场都是有邮商、官商、投资者、集邮者不同的需求取向才会兴旺,缺了那个环节只会慢慢式微。这种“只顾自己”的发展路径的错位,或许正是邮票市场日渐式微的深层症结所在。所以通过减量已经阻挡不了邮票打折,只顾短期效益,品牌魅力缺失,越来越多人放弃邮票,是因为看不到邮票的未来,只看到“前途无望”。2026年还有多少人预订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