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销售方式的背后,才是特供邮票的“真正危害”

最近,特供邮票话题再次引起热议。邮友们纷纷反映,这类限量发行的邮票,尤其是中国邮政的特供邮票,其销售方式简直让人头疼。不同于其他国家邮政的公开售卖,国内的特供邮票常常通过摇号、过高溢价以及后期倾销来让市场价格波动,最终让原本的邮友和收藏者吃亏。这一做法不仅让邮票失去了它作为文化收藏品的意义,也让邮政系统的公信力受到了严重挑战。特供邮票的“摇号”操作特供邮票作为限量发行的商品,原本应该以其稀缺性吸引邮友收藏。但中国邮政的特供邮票销售方式却让很多邮友感觉被骗。摇号的结果往往与预期不符,很多人辛辛苦苦参与摇号,最后却在高溢价的产品册面前黯然失色。举个例子,像《三地蛇》小全张,摇号价52元,大家兴奋地等着领取,结果邮政并没有兑现其初衷,反而以更高的价格推出装帧册,甚至在摇号参与者未能领取邮品之前,市场上已开始出现降价现象。这种操作直接导致了邮友们对邮政发行机制的不信任,也破坏了收藏市场的秩序。销售模式引发的市场动荡摇号、限量、溢价,这一套销售套路的背后,其实隐藏着邮政对市场的操控。与其他国家的邮政不同,法国、英国等地的特供邮票都是公开售卖,售完即止,这样的操作更为透明。为了方便大家交流,我们特别成立了邮票俱乐部群。大家可以识别下方的二维码加入。
另外,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名片,关注【集邮知识】公众号,我们会在上面提供更聚焦的集邮信息。而中国邮政的方式,则是先通过摇号吸引邮友参与,随后却通过高溢价商品册进一步“捞金”。如果这些邮票销售后价格出现波动,原本购买的邮友很可能面临亏损,这种不公平的销售方式无疑激化了邮友们的负面情绪。从“特供”到“恶意操盘”作为一个收藏市场,邮票本应该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收藏的乐趣,而不是一场利益游戏。邮政的做法让很多热爱邮票的收藏者感到心寒。摇号原本是为了公平地分配邮票资源,但摇号后随之而来的溢价销售和市场控制,彻底打破了这一公平性。这种“先摇号再销售”的操作,实际上是一种市场操控,剥夺了邮友们的选择权和购买的自由。更糟糕的是,一些邮票的溢价甚至远远超过了其实际价值,导致了收藏市场的恶性循环。邮票发行方式的根本问题问题的根本不在于特供邮票本身,而是在于其销售模式。正如我之前所说,特供邮票如果能够按需定量、公开透明地发行,甚至少量发行一些经典的纪念品,那将为集邮带来更多的乐趣。然而,邮政对市场需求的过度操控、对摇号规则的随意性以及过度的产品衍生,都是导致邮票信任危机的源头。尤其是近来特供邮票发行品种逐渐减少,邮政似乎意识到这一点,但改变的步伐仍然缓慢。总结:是销售方式更该改变面对特供邮票所引发的种种争议,根本的解决之道不在于是否减少发行品种,而是邮政应当改变现有的销售方式。摇号、限量、溢价,这三者如果能够得到合理调整,使得市场和消费者的利益能够得到平衡,或许特供邮票还能在集邮圈中占据一席之地。对于邮友们来说,期待的不仅是邮票的美丽和稀缺,更是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收藏市场。而这种改变,或许才是破解邮票信任危机的真正钥匙。另外,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右下角点赞和点在看支持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