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哥哥的魔性改编让人为之一振,其实对于广大集邮爱好者来说,套用豪哥哥的语句,也是非常贴切的。那就是,刚买的邮票就打折了,或者说年初征订的邮票,刚取到就打折了。首日“破发”现象太严重了。让人倍感凄凉和无奈,为什么就会这样呢?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有数据统计,2024年以来发行的23套新邮中,19套在发行首周跌破面值,打折率高达82.6%。今年发行的新邮大部分也已经打折,还能保持在面值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了。让人不能不唏嘘,也难怪很多老集邮爱好者都纷纷退出了。
有人说,发行量居高不下,一些邮政打折给大客户预订,库存积压也不愿意销毁,致使邮票市场每况愈下,几乎让人不忍目睹了。有人说“有的地方邮政给大客户7折预订价,他们首日就能以8折抛货,稳赚10%差价。散户花原价抢的货,转头就被这些‘批发户’砸盘。”更有人曝光,某热门邮品发行当天,官方旗舰店秒空,线下邮局却给“内部人士”预留整箱货源,普通集邮者只能高价从黄牛手中接盘。
有人说,“以前集邮是情怀,现在是‘赌大小’。”有数据显示,近五年新邮收藏者数量暴跌67%,连曾经的“集邮重镇”的上海,邮市摊位也从300多个锐减到不足50个了。可见市场多么凄凉了。有人质疑,为什么不能让邮票出现在快递面单上?为什么不能推出“邮票联名明信片”走进文创店?
按照目前的发行节奏,我们预感到,邮政部门在邮票发行量的把控上似乎出了偏差。一方面,对市场需求预估过度,导致邮票大量涌入市场,供远大于求。尽管许多邮人期待减量能拯救市场,可邮政部门在减少发行量上决心不足,甚至通过调整发售方式来掩盖实际未减量的事实。另一方面,随着时代发展,通信方式巨变,传统书信被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取代,邮票的实用消耗急剧下降,市场需求端持续萎靡。
长期的打折现象让集邮爱好者对市场失去信心,“打折依赖症”盛行,大家都觉得不打折才不正常。这种心态进一步抑制了市场活力,使得邮票市场陷入恶性循环,回暖之路愈发漫长。
很多人也在呼吁,比如,在现代物流服务中开放邮票使用,如快递、EMS等,增加邮票的消耗量。积极拓展销售渠道,除了传统邮局,还可与便利店、超市合作,让邮票更贴近大众生活,降低收藏门槛,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集邮行列。
此外,注重邮票的设计与文化创意,融入更多时代元素和文化故事,让邮票不仅是邮资凭证,更是承载文化的艺术品,以此增强邮票的吸引力和收藏价值 。其实,刚买的邮票就打折,这不仅是个人的征订损失,更是整个集邮市场困境的缩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让集邮市场早日重回正轨,让邮票重新绽放它独特的魅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