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文革中被销毁的邮票究竟有多少?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环境极端敏感,任何可能被视为对伟大统帅不敬或不符合当时政治氛围的设计都会被惩治。例如,1967年计划发行的一套纪念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四十周年的邮票,因涉及历史事实的争议和政治敏感问题,最终被取消发行并销毁‌。此外,文革期间邮票的发行计划被打乱,许多邮票设计图稿获批准后也被取消发行,如“中国船舶”、“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半工半读育新人”等邮票均未发行‌。文革期间,邮票的发行和管理也受到严控。1966年5月,特种邮票、小型张、小全张停止发行;集邮活动被视为资产阶级的嗜好,中外邮票大多成为“破四旧”的对象,老集邮家遭受迫害‌。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确保邮票的设计和发行完全服从于当时的政治需要。
 
1968年9月27日,伟大统帅夫人在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无端指责邮票发行和集邮工作是为封资修服务以后,邮电部军管会执行了一系列的限制集邮措施。认为集邮本身是投机倒把,国际上有人利用集邮搞特务活动等等。这就是后续邮票销毁的前提。
 
1969年战备时期,国务院发出清理、转移档案通知,邮电部军管会在清理邮票档案时,发现了大量的清代和民国邮票,认为不但没有保存价值,而且应该尽快消除“流毒”。
 
1969年10月,邮电部军管会抽调专门人员,对邮票发行局局库房进行清点,10月23日完成清查,并造册登记。后经审定,各类邮票处理原则如下:一是清代发行的邮票,每种留少量(一枚贴册保存,一枚送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存),其余销毁。二是民国邮票,每种留少量,其余销毁。三是解放区邮票,全部归档,不销毁,但以反动邮票为底票的加盖邮票要销毁。四是外国邮票和伪满洲国邮票,每种留少量作为历史资料,其余销毁。五是新中国邮票,除规定的107种可以发售外,其余的留少量作为档案资料,其余的全部销毁。
销毁邮票的时间集中在1969年至1971年,开始用卡车运到造纸厂化纸浆,但有的邮票有背胶,造纸厂不愿意接收。后来改为在北京邮票厂锅炉房烧毁,又担心从烟囱中飞出,又改在邮票厂院内搭炉子烧毁。被销毁的邮票主要包括: 一是清代发行的邮票,包括海关大龙(薄纸、阔边、厚纸)、海关小龙、万寿纪念、红印花原票等23种面值。二是民国邮票,包括清代蟠龙加盖“临时中立”,加盖“中华民国临时中立”,北京新版帆船等92种邮票。三是把解放区邮政利用民国邮票和伪满洲国邮票的加盖改值邮票全部销毁。四是新中国邮票,包括纪94梅兰芳舞台艺术(借古讽今,攻击三面旗帜,反对伟大统帅夫人领导的戏曲革命),纪93杜甫诞生1250周年,以及未发行的特62“京剧脸谱”,还有一些邮票效果图,印刷原版也都销毁,邮政档案遭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五是外国邮票和伪满洲国邮票尽数销毁。当时一位集邮部门负责人员说出,在1959年在伦敦的国际集邮展览会上,一枚红印花原票可以管一个人的吃住费用,销毁这么多太可惜了。这话遭到军代表的严厉批评。销毁邮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常常以各种借口消极怠工,不排除有人偷偷藏匿的可能性,致使很多要销毁的邮票未能全部销毁,在客观上给我国的邮票事业留下了一批宝贵财富。其实文革邮票公司销毁存货邮票对老纪特邮票的存量影响并不大,而且对于某些一套发行上千万的早期草纸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之后有人分析,按《中国邮票史》上说的:1969年10月,邮电部军管会抽调有关人员,组成邮票清查小组,对邮票库,商品库,资料室的所有的邮票,邮票设计稿,邮票印版和集邮品进行清查。到10月23日,第一次清查工作完成并登记造册。10月31日,邮电部军管会给国务院的报告中说:从1878年到现在的邮票共计1400余种,300余万枚;外国邮票11,5万枚。库存总数才300余万枚,还包括清,民国,解放区的邮票,看上去多,但这次销毁的影响对老纪特邮票的影响并不大,其实大部分的邮票特别是老纪特都保存在集邮者手中。所以说此次邮票公司销毁对老纪特邮票影响甚微,被后人无限夸大了。
来源:集邮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