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首枚JP片《纪念邮资片》会不会成为一枚“万金油”片?

 
再过十来天,2025年的第一枚纪念邮资片就要来了。在《乙巳年》发行之后,这枚JP片就要发行了。之前已经发布了2025年第一枚PF的发行量是45万枚,集邮爱好者普遍关注这次45万枚的发行量,要知道此前一般都是33万枚,或者31万枚左右,如今普通邮资封片算是扩张了12万枚左右。
由于PP/PF的发行量扩大,人们也在担心既然PP都已经扩张了,那么JP是不是会扩充的更多。毕竟,此前纪念邮资封片的发行量就远高于普通邮资封片。此前市场传闻,2025年的纪念邮资封片有可能达到夸张的200万枚左右。不过,目前有坊间消息称,可能2025年的第一枚JP片——《纪念邮资片》的发行量是70多万枚,相比去年只是增加了10来万枚左右。而不是市场传闻的那样会破百万,甚至两百万的峰值。
如果消息属实,那么普通邮资封片和纪念邮资封片基本都是扩张了10来万枚的发行量。其实,邮政也不是傻子,知道目前市场的承载力非常有限,因此也不敢肆无忌惮地增加发行量。而不增加又不甘心,因此开始小范围内的试水,看看市场的反响如何,如果承载力尚可,那么就会延续新增发行量的趋势继续试探市场表现。如果市场表现异常孱弱,那么也不排除邮政对发行量的控制方面会有所考虑。毕竟,市场太差,邮政以后的各种封片都难以真正地发行下去,邮政应该也不希望自己发行的东西都在库房积压吧?
目前有传闻称,《纪念邮资片》的发行量保持在70多万,此前一般是65万枚左右。多出10多万的量能,应该是在不久前征订2025年封片时的候补增量。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地方邮政摊派的份额。去年的邮资封片市场表现抢眼,尤其是TP齐白石和JP梅兰芳的表现异常亮眼,这也催生了邮政扩张发行量的一种底气,不过去年的火爆有一定的特殊原因,尤其是对大户的打压,致使市场货源不足,进而带来游资的炒作。2025年是否还会延续这种需求,我们尚需观察。
因为总体订户提升的数量有限,因此邮政在制定发行量的时候也不会太离谱,循序渐进的进行微调是最适合的,其实这种变化已经打破了前几年基本一直保持不变的量能。众所周知,近几年邮资封片市场的发行量还是相对稳定的,基本不会做扩增的配置。但是今年市场有了些许的变化,邮政不甘心当下的量能,加大征订的同时,释放一定的产能,希望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当然,最终还要看市场的表现和承载力,如果市场掉头直下,那么邮政今年的量能扩张就是最大的败笔。
发行量始终是一把双刃剑。因为量能太大了,用户不买账,砸盘现象严重,价格倒挂经常出现。而量能继续维持不变,邮政又不甘心,况且邮政一直渴望能够赚取更多收益的愿望一直很迫切。因此,在发行量上做出了调整。在量能控制上,邮政犹如走钢丝,玩好了大家都高兴,玩不好就是惹一身骚,遭受集邮爱好者更多的痛斥和吐槽。而且,我们观察这种可能性还颇大。
再回到这枚《纪念邮资片》上,因为是要庆祝中国集邮业务和中国集邮有限公司成立70周年,以及集邮杂志创刊70周年。那么这枚JP片也可以成为一枚“万金油”式的载体,供实寄爱好者去实寄。因为到处都有集邮业务,到处都可以通过走上邮路的实寄过程来完成集邮业务的一种追溯和还原,因此可以说只要是实寄就是原地性的趣味纪念。就如同当初邮路片的风靡一样,市场也需要一些可以承载更多故事性以及实寄合理性的理念和考量。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纪念邮资片》貌似就可以成为一个“万金油”式的载体,供广大实寄爱好者和集邮爱好者来选择。用一种时髦的说法,就是寄出一枚《纪念邮资片》从而承载自己对集邮业务的美好回忆,也是对这项业务传承的一种坚守,而且还能勾起人们如何走上集邮这条路的一种心理映射,找找自己的初心和来时的路。或许,还能重新找回童年的乐趣。
有人说,这枚封片可以成为承载着无数集邮人共同的梦想和记忆的一种见证。在数字化时代的冲击下,纸质信件逐渐被高科技应用场景和产品所替代,也让我们对传统集邮活动愈发珍惜。虽然这个群体如今变得越来越稀少,而且,邮票的存在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性,似乎都已经进入到一个瓶颈期。如果有一天邮票不发行了,或者换一种方式之后,我们是不是还能回想起自己曾经追逐实寄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