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抱怨沸腾,银行为何不把预约改为预约摇号制?

近几年,央行发行的生肖贺岁纪念币和纪念钞预约异常火爆,发行的规模和发行量、发行模式也多次进行过调整,最初一个地方也就是一两家国有银行可以预约,比如中国银行等。后来引入更多的银行也可以参与,甚至一些商业银行也加入进来,包括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交通银行、苏州银行、长沙银行等。
在发行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纪念币——泰山币、武夷山币、黄山币、峨眉山币的时候,央行也曾尝试变化,比如武夷山币的时候采取招标模式,最终农行中标发行,结果无论是发行还是预约模式,都让用户怨声载道,效果并不好。致使本来不错的一个题材,结果从武夷山币发行后市场就开始暴跌,把一个不错的题材玩烂了,到黄山币、峨眉山币的时候,央行又恢复成多家银行一起预约的模式,但市场的表现,延续了武夷山币的颓势。
近两年,央行也不再折腾了,基本保持着固定的银行预约模式,几乎每次发币,都是那么几家银行按照地区进行划分预约。也就是说,无论是生肖纪念币、纪念钞,还是一些其他的纪念币,基本都是目前常约的这些银行来承担。除了四大国有银行之外,其他的一些股份制银行也加入进来了。交通、邮储、华夏、浦发等等。但经过几次几乎固定银行的预约试水之后,现在的问题也开始频频爆发。比如客户难以预约,有的银行几乎是秒光,有的网点瞬间售罄,按照常规的常理来看,不应该如此快速,那么唯有一种可能,就是科技介入,外挂横行,亦或内外串联了。
有的银行为了打击外挂,推出了验证码模式,甚至还有短信验证,但效果一样不好,依然有人可以绕过这些门口,进行瞬间预约。由于央行在纪念币的发行数量上进行了一定的缩量掌控。造成一定范围内的预约变得越来越艰难,想收藏的用户根本预约不上,大量的外挂和黄牛出现,市场上整盒、整捆的纪念币、纪念钞比比皆是。难道这些都是用户自己预约出来的?还是银行和黄牛内部勾连,溢价倒腾出来的?这是用户最大的质疑,进而开始质疑央行发行纪念币的预约模式是不是该改变了?
央妈其实一直还是很在意纪念币的发行计划和模式的,不断地调整发行量和改变发行模式,就是为了满足真正需要者能够买到自己心仪的纪念币,而不是让少部分人倒腾走,这显然也违背了发行的本意。此前,央妈一直调整发行量,对发行方式并没有过多地干预,经过纪念的沉淀之后,出现的问题屡屡不能解决,比如验证码,比如对付外挂,比如系统、服务器宕机等等。因为模式不改变,因此也带来了可能有人为操控的机会,如果再不改变,无疑会积累更大的怨气以及对纪念币的舍弃,这显然不是央妈的本意。
这不能不引起高度的重视。预约机制现在被外挂几乎抢夺了大量的份额,普通用户的预约变得越来越艰难,一些小银行的系统承载力不强,致使全国性的验证码出现问题,用户根本不能在第一时间进入系统开始预约,这种问题如何处理?貌似央行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要求和相应的跟踪、监督和督办。如果,始终纵容这种外挂式预约,银行和黄牛之间的“默契勾连”,那么会不会把这个市场的水彻底搅浑了,以后还会有人去预约吗?还有公信力可言吗?这个问题,其实应该引起央行的高度重视,如果这里牵连出内部勾连的腐败行为?就是更大的问题了。
其实,这个问题也不是没办法解决,目前大部分用户还是希望央行在组织发行的模式时候,是否可以考虑更科学的预约方式,比如预约摇号制?就如同中国邮政在一些特殊板式的销售过程中,就是采取预约摇号。大家都可以预约,预约之后,摇号,中签的下单购买。如果央行担心中签之后,人们不愿意购买,完全可以二次销售,也不会造成浪费。如今的央行,给人的感觉是,希望纪念币、钞市场能够火爆,进而可以带来更大发行量的发行计划,但是现在表面上的火爆,带来的是黄牛的狂欢和外挂的欣喜,那么就违背了发行的本意,对于收藏市场的良性发展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当大众的热情被消耗殆尽的时候,人们会直接选择放弃,进而让这个本来不错的收藏模式变成如现在的邮政邮票发行一样,那么只能是自毁前程。
对于央行来说,需要考虑市场的公平,虽然给银行授权,银行都会考虑自身的业务关联性,但是如果仅仅是让少部分人得利,显然是违背本意的,尤其是外挂的出现本身也是不合法的。摇号无疑是相对公平的一种模式,这样既体现了参与性,还能给普通收藏爱好者公平的参与机会。而且,只要在发行量的总控下,市场的活性完全不用担心,摇号之后,也会有人去交易,也会带动市场的热络程度。只是可能整盒、整捆的概率会大大降低,这样其实对于收藏本身也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