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邮票市场的低迷状况早已不是新鲜事,集邮者们的热情在逐年减退,而发行方却似乎依然沉浸在旧有的发行逻辑中无法自拔。这不,2024年邮票的发行量依旧在六七百万左右,而市场上却依然打折现象严重。曾经,集邮者们将邮票打折归咎于发行量过大,于是邮政部门从2019年开始连续三年大幅度减量,到了2021年,套票的发行量从2018年的1300万降至700万,小型张从1000万降至580万。然而,减量似乎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市场回暖。虽然小型张的价格有所上升,但打折现象依旧普遍存在。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发行量减少为何未能挽救市场?
市场的低迷似乎并不仅仅因为发行量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发行量的大幅度减少似乎对市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小型张的价格从以前的三折四折上涨到了八折以上,似乎是一种“回暖”的迹象。然而,为什么总体市场依旧没有好转,打折现象依然普遍?究其原因,内部结算机制成了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据悉,地方邮局拿货价可以低至一折,这种低廉的结算价格直接导致了邮票市场的打折现象。地方邮局为了完成业绩考核,不得不以低价将邮票转售给大户和邮商。试问,如果所有人拿货价都是面值甚至高于面值,谁会甘心以低于面值的价格出售?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即便发行量减少,市场仍旧无法真正回暖。内部结算机制的存在使得邮票市场在价格上没有任何弹性,价格一降再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内部结算机制:打折问题的根源
内部结算机制不仅导致了打折问题,更让集邮者对市场失去了信心。如今的集邮者数量已经大幅减少,邮政部门不再公布集邮者的官方数据,但根据预定量推测,目前全国的集邮者人数大概在70万左右。如此低的预定量,早已让邮票市场陷入了危机。邮政部门试图通过大幅度减少发行量来挽救市场,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一措施并未彻底解决问题。地方邮局仍旧通过低价倾销的方式来实现销售目标,大户和邮商则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而不断打折销售,市场上的价格一再被压低,集邮者的信心也逐渐丧失。邮政部门显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其应对措施却显得不够彻底。限制大户拿票的做法看似合理,实则治标不治本。如果邮政部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内部结算机制,那么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市场都难以真正复苏。大户和邮商不会傻到自己打折赔本卖货,他们只是市场恶性循环的被动参与者。
市场的未来:发行量必须减至200万!
解决邮市低迷的根本问题,关键在于大幅度减少发行量。当前的市场需求最多只能消化310万套邮票,而实际的发行量却高达600万套以上,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邮票都处于滞销状态。如果邮政部门真的想让市场回暖,2025年的发行量必须减少到200万套以内。此外,邮政部门还需要考虑其他改革措施。例如,扩大邮票的使用范围,让邮票不仅仅局限于信函和包裹的邮资支付。如果中国邮政的所有服务都能使用邮票支付,那市场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增加。同时,邮政部门还可以考虑与快递公司合作,允许邮票用于快递业务的支付,这将极大地提高邮票的实用价值,甚至可能彻底改变当前的市场局面。
大局观与创新:邮票市场的出路
邮票市场要想重新焕发活力,仅靠减少发行量和改革内部机制远远不够。邮政部门需要有更大的视野和创新精神,不仅要考虑如何满足现有的几十万集邮者,更要考虑如何“破圈”,将邮票推广到更多的人群中。如今的邮票市场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万人争抢的热土,想要再现昔日的辉煌,邮政部门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思路。在当前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邮政部门不应只想着如何从集邮者身上“割韭菜”。各种“文创类”高附加值产品的泛滥只会让集邮者更加失望,资源的浪费更是加剧了市场的恶化。真正的出路在于创新和跨界,让邮票不仅仅是集邮者的爱好品,而是成为更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结语:邮政改革,刻不容缓!
如果邮政部门继续固守旧有的发行逻辑,那么邮票市场的低迷只会愈演愈烈。2025年的发行量必须减少到200万套以下,这不仅是市场的需求,更是邮票市场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邮政部门还需要彻底改革内部机制,扩大邮票的使用范围,推行创新的营销策略,才能真正挽救这个濒临崩溃的市场。邮票市场的未来,真的就只能靠集邮者的情怀来支撑吗?邮政部门能否在这个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让邮票市场重新焕发生机?答案,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