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打折风暴再袭!2024年新邮难逃凉凉命运?2025年改革是唯一出路!

2024年已然过半,然而对于邮票收藏者来说,这一年带来的更多是失望与焦虑。2023年发行的大版册价格直线下滑,如今仅售800多元,甚至很多整箱的大版册都无人问津。曾几何时,大版册是收藏市场上的“硬通货”,但如今的境遇却令人唏嘘不已。这种情况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深层次的问题?为何大版册的价格会如此暴跌,2024年又是否会重蹈覆辙?面对当前局势,2025年邮政改革真的能扭转乾坤吗?大版册为何沦为市场弃子?
要理解2024年邮票市场的萧条,首先要追溯到大版册的现状。往年,尽管套票打折已成常态,但大版册的价值通常能在上市初期保持稳定。然而,今年大版册不仅未能摆脱打折的命运,甚至已经跌破了面值,这种现象无疑震惊了市场。究其原因,与套票打折现象不同,大版册的打折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的市场逻辑。首先,市场供需失衡是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大版册的全国预定量一直较为稳定,但市场环境的恶化和邮票市场集邮人口的锐减,使得实际需求远低于供给。2024年取消了摇号,预定资格不再新增,理论上预定量应该会逐渐减少,大版册的生产量也应该相应减少才对。然而,现实却是,邮政不仅没有减少大版册的生产量,反而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增加了供应量。特别是2023年3998元的资料册中包含大版,由于市场价格不振,导致不少收藏者将大版从资料册中拆出单独销售,进一步压低了市场价格。其次,市场信心的崩塌也加剧了这一现象。
2024年上半年,新邮整体表现疲软,市场预期一再被打破。集邮者的热情大幅消退,加上经济大环境不佳,导致市场整体低迷。这种情绪传导到大版册市场,使得原本具有保值属性的大版册也难以独善其身。
集邮人口锐减:邮市寒冬的主因
纵观整个邮票市场,集邮人口的急剧减少无疑是最根本的问题。如今的集邮主体已集中在60-80后,而这些人群中60后即将退出舞台,70后、80后也逐渐淡出。90后和00后对集邮兴趣寥寥,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残酷现实。尽管邮政近年来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年轻人,但效果甚微。年轻人更在乎设计和题材,而中国邮政多年来一成不变的老旧题材,根本无法吸引新一代的目光。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的邮政系统都在改革邮票主题,购买大IP发行邮票已成潮流。然而,中国邮政仍然固守传统,依旧发行那些陈旧的题材。这样的保守策略,使得邮票逐年贬值,老预订户纷纷退场,新预订户也望而却步。可以预见,如果2024年新邮继续大幅打折,2025年的新邮预订恐怕将面临大规模弃订的局面。
改革迫在眉睫:邮市能否迎来转机?
面对集邮市场的寒冬,改革已是迫在眉睫。首先,邮票发行量必须继续大幅度削减,尤其是对于那些冷门题材的邮票。当前的集邮人数已不足70万,继续大规模发行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如果发行量能直接减少至150万左右,这将有助于稳定市场价格,恢复市场信心。其次,邮局的结算方式也需要改革。邮票作为邮局的一项福利,结算价较低,如果能够提高结算价,并加强对大户预订的监管,那么新邮打折的现象也将有所改善。当然,这需要上级部门的魄力与担当,能否真正落地,还要看实际行动。此外,邮政的发行策略也需要转变。邮票的发行不应再以“割韭菜”为目的,而应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市场需求。当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产品册,这些所谓的“附加产品”占用了大量资源,严重影响了邮票的稀缺性。如果能彻底清理这些冗余产品,邮票发行量至少可以减少两成。
邮票应用场景的拓展:从理想到现实的距离
另一个潜在的改革方向是扩大邮票的使用范围。目前,邮票在中国的使用场景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信函和包裹上。如果邮票能应用于更多的邮递服务,甚至包括快递业务,这将极大地增加邮票的使用率。然而,现实情况是,要让快递公司接受邮票作为支付方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尽管如此,扩大邮票使用范围的理念,仍然值得探讨和推广。
结语:2025年改革能否拯救邮市?
总的来说,2024年的邮票市场已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2025年的邮政改革是唯一的希望。如果邮政能够下定决心进行彻底改革,包括大幅度减少发行量,改革结算方式,清理冗余产品,并探索邮票使用场景的拓展,或许邮市还能迎来一线生机。然而,这一切能否实现,还要看主管部门的决心和执行力。2025年,邮市能否摆脱困境?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