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藏的世界里,邮票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爱好者。
然而,近年来,邮票市场却似乎陷入了一种难以自拔的困境。
曾经,邮票的发行量高达1500万,人们争相购买,网厅销售火爆,甚至连套票都能瞬间售罄。
但好景不长,到了2016年年底,市场开始逐渐萎靡。
尽管发行方试图通过小幅减量来挽回颓势,但打折的步伐似乎无法阻挡。
如今,发行量已降至600万,但市场行情依然惨淡。
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市场供需的变化吗?
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发行方的贪婪和短视。
他们过于追求眼前的利益,忽视了市场的长远发展。每当出现一两套出圈的邮票,能够吸引到圈外人的关注时,发行方就迫不及待地扩大发行量,希望通过增加产品册的方式来“割韭菜”。
但这种短视的行为最终只会导致市场的进一步恶化。
出圈题材的邮票本应是市场的救星,它们能够吸引不集邮的人都来关注,从而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但发行方却将这些宝贵的机会白白浪费。
他们不仅增加了发行量,还发行了一堆产品册,等待着大家来抢购。
然而,当发行量公布后,大家都傻了眼。
那么大的量,即便能够吸引到很多圈外人,但由于量太大,市场表现一般,最后一个好题材也就毁掉了。
现在,编年票要想发展,每年就需要有三四套能够出圈的邮票。
这些邮票需要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如热门的影视剧、大的IP等,只有这样才能破圈,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保证集邮的长远发展。
然而,发行方却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看到能够赚钱了就赶紧扩大发行量,本来可以升值的品种最后变成了面值货甚至是打折票。
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市场的健康发展,也让集邮者感到心寒。
而那些非出圈题材的邮票,由于题材老套或设计简陋,再加上发行量居高不下,几乎都是打折货。
这样的恶性循环已经持续了多年,导致集邮者越来越少,市场也越来越冷清。
这个曾经充满活力的市场如今变得如此萧条,发行方难辞其咎。
面对这样的市场现状,我们不禁要问:集邮的未来在哪里?
如何才能挽回这个曾经辉煌的市场?
发行方是否应该反思自己的贪婪和短视?
而我们作为集邮者又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热爱?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