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曾经风靡一时的新邮预订制度,似乎已变得像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作为一种自1982年推出、1984年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的购票方式,邮票预订制度曾一度成为集邮爱好者争相追捧的对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集邮事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衰落,以及中国集邮者人数从高峰时期的1700万骤减至如今不足70万,这一制度的存在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回顾邮票预订制度的辉煌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它最初的设立初衷是为了方便群众购票,并且确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世纪末,预订证甚至成为了炒作的对象,预订资格更是成了某种特权的象征。
在那个集邮热潮的年代,1989年全国纪特邮票预定量超过800万套,1997年集邮者人数达到1700万。
然而,如今的邮票市场却不复当年盛景,集邮爱好者的减少、市场需求的疲软让新邮预订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和作用。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随着信息化和网络销售渠道的普及,邮票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预订制度不再是唯一的购票途径。
此外,一些地方邮局为了完成预订任务,大力发展大户预订,大量邮票积压在大户手中,最终导致市场上出现大量打折票。
这不仅损害了普通集邮者的利益,也破坏了邮票市场的健康发展。
面对这样的局面,取消新邮预订制度显然已成为一种必要的选择。
取消预订并不意味着不再销售邮票,而是可以将当前预订量的400多万套用于零售和年册制作,并提前公布发行量和零售量。
网络销售平台无疑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销售渠道。
如果遇到生肖等重大热门题材,还可以适当提高零售量。
自提则可以参照当前的预约制度,一个身份证预约4套,必要时可调整至10套。
只要一次性预约超过一个大版的量,就直接提供完整大版,省去撕口下发的繁琐程序,从而节省大量人工成本。
在邮票发行量的制定上,冷门题材可以设定为400万套,热门题材则为600万套,小型张则控制在300万套左右。
如果在销售过程中发现剩余量较多,可以及时缩减后续套票的发行量,以保持市场行情的持续稳定,尽量避免增量发行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果邮政部门能够严格执行以上新政,不仅可以立马消除打折票的现象,集邮者也不用再习惯性地预订大量没有收藏价值的套票。
这样一来,大家不仅省钱,还能够享受更加健康、有序的集邮市场。
事实上,取消新邮预订不仅是对集邮者的解放,更是对邮票市场的一次重要改革。
通过优化发行和销售渠道,让邮票重新回归其收藏和投资的本质,这才是推动集邮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回过头来看,邮票预订制度的初衷无疑是善意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加灵活、透明、符合市场需求的销售方式,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预订制度。
新政的实施,不仅能够解决当前的诸多问题,还能为未来的集邮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不禁要问:当新邮预订已然成为鸡肋,是否还有必要继续维持这一制度?
或许,取消预订才是邮票市场真正的解药。
那么,你认为取消新邮预订是否能带来邮票市场的复苏?
又该如何在保留传统与创新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呢?
期待你的观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