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邮票发行量下不来,与年册的关系很大?

邮市的低迷,让人们对集邮的前景更加迷茫。随着2025年新邮征订工作也逐渐会提上日程,对于邮票的发行数量,以及未来的走势,新邮的征订,用户的增长可能性都成为一种新的迷雾。笔者接触到的周围很多集邮爱好者对是否还继续征订都表现出极大的犹豫,有人已经明确表示要退坑,不玩了,实在太伤心了,没有丝毫的信心了。征订就意味着亏损,而且是发一套亏一套,还怎么玩?
对于邮政的发行量,太多集邮爱好者都表示看不懂。发行量不低,首日实寄的时候却一票难求。首日封也是如此,甚至很多地方首日根本来不了首日封,不知道首日封的意义何在?发行的目的何在?又不是临时加发,为何很多地方首日就到不了呢?即使偶尔到货的地方,也是少之可怜,一个零售网点也只有区区的几枚。以最新的《第三十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行量为参照,发行量是626.9万套,这个发行量在近年来的发行量中属于偏低位的。也就是说,现在的发行量是越来越低了,但即使如此,发行之后的“破发”,或者接近于“破发”还是经常出现。
虽然在邮政控制首日发放量的情况下,市场在短期内保持着没有“破发”的节奏,但是到年底汇总的时候,依旧是处于“破发”的行列。尤其是年册的贬值率简直让人不忍目睹。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如今集邮的人是少之可怜。而另一个值得重视的地方就是年册的打折率也非常高,那么为何邮政要发行那么多的年册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邮政的贪婪注定了这样的结局,邮政总是以为年册的需求量不低,因此盲目地扩张和投入更多的印量,结果就是供大于求,致使市场混乱不堪。
有悲观的认为现在全国的集邮爱好者也不过20、30万人左右,乐观的也至多看高到70万人左右。而几年前这个数字还有几千万人之多。从2016年开始,集邮人数就开始锐减,而且愈来愈快,几乎是塌方式地下滑。说明很多集邮爱好者都已经悬崖勒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放弃。而邮政一直迷之自信地认为集邮人士还有很多,因此一直不舍得在印发量方面做出深度调整。而且在发行模式和销售模式也不愿意做出改变,致使市场一地鸡毛。
那么为什么这些用户积攒了一辈子的喜好就这也戛然而止了呢?其实这里面的乱象太多。归结起来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七宗罪”:
一是邮票发行量居高不下。
二是邮票“破发”程度和幅度加大,范围加大,一年几乎没有几套票是不“破发”的。
三是订户都是冤大头,订了就亏损,而且越亏越多。有的人选择了放弃,实在喜欢的也只是到第三方市场去购买深度打折的票或者册子。
四是邮政征订折扣(结算)不合理,让地方邮政有太多的腾挪空间和邮商“勾结”,自家人打压市场,致使市场上深度打折想象屡禁不止,而票源恰恰是邮政自己放出来的。
五是邮政只顾自己的赚钱效应,忽视了市场的承载能力,丝毫不考虑市场的承接力,不断地压榨市场,结果成为压倒市场的最后一棵稻草。
六是邮政滥发各种册子的溢价行为令人不齿。通过极个别的紧俏邮品,发行各种包装册、产品册,趁机搭售打折邮票,致使产品册价格不菲,“坑害”消费者。
七是邮政不做市场调研,不考虑现实情况和市场真实能力,对发行量的统筹不力,对地方监管不力,致使第三方市场经常能有整箱不拆分的产品流出,严重破坏扰乱市场,形成了极度恶劣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为。
其他的问题相信集邮爱好者还能举出不少。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邮政在发行方面没有总体部署,或者对集邮人员的预计过于乐观。而实际上,由于真正的需求量没有那么大,致使发行量无法消耗,在市场堆积之后变得泛滥,进而引起了价格的大幅下滑。
目前集邮人数的锐减,加上部分人士只是参与年册的预订或者单纯地购买,让市场变化增大。事实上,包括年册的预订也是有限的,市场上经常能看到整箱的出货量,就是因为过滥的“超期”配置,让市场的闲置年册增多,进而成为打折的源泉。再加上,邮政以年册订户或者预期进行发行量的匹配,再度造成超发、超印的叠加,最终都会折价流向市场,让市场的承载力再次受到冲击,价格更是一落千丈。
按照大约10万的大版册用户,70万的集邮爱好者,实际需求量是300万左右,再加上100万的年册订户,这样400万的实际印量估计就可以满足需求。如今市场基本还是在600万的基本印量之上,多出来的印量就是打折的搞乱市场的真正罪魁祸首。而这部分印量是如何流入市场的,相信各级邮政都是推波助澜者。上级下发的征订任务,被层层“转包”之后,最终被迫地流入市场。给本来就已经孱弱的市场增加了更沉重的负担,而且是恶性循环,致使邮市一年不如一年,跌势如潮,毫无抵御之力。如果邮政不能重新估算新邮发行量,以及对相应监管提升惩处力度,尤其是杜绝整箱的产品流向市场的话,那么邮市的冬天还会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