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关于地方剧种系列邮票发行的几点思考

5月20日,中国邮政发行2024—8T《越剧》特种邮票1套3枚,地方剧种系列邮票再添新成员。纵观之前发行的几套地方系列邮票,无论是对剧种、剧目的选择,还是对邮票规格、发行频率的把控,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笔者对地方剧种系列邮票的发行有以下几点思考。
关于剧种剧目的选择。众所周知,中国戏曲源远流长,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和豫剧五大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中国邮政先后发行了纪94《梅兰芳舞台艺术》有齿、无齿各8枚邮票和1枚小型张、T45《京剧脸谱》邮票1套8枚、T87《京剧旦角》邮票1套8枚、2001—3T《京剧丑角》邮票1套6枚、2007—5T《京剧生角》邮票1套6枚、2008—3T《京剧净角》邮票1套6枚、2009—29《马连良舞台艺术》邮票1套2枚等,凸显了京剧在中华戏曲百花苑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并系统地展现了京剧行当和流派的艺术魅力。
如果说京剧邮票上展现的是京剧行当和京剧名家舞台艺术的话,那么随后发行的地方剧种系列邮票则更多地展现了各地方剧种的代表性剧目。从2010年起,中国邮政陆续发行地方剧种系列邮票,共有2010—14T《昆曲》邮票、2014—14T《黄梅戏》、2017—25T《粤剧》、2021—22T《豫剧》、2022—17T《秦腔》和2024—8T《越剧》6套18枚邮票。地方剧种的代表性剧目也是经过千锤百炼和时间的沉淀才成为经典的,邮票选择经典剧目本无可厚非,不过这些传统剧目的表现内容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反映现代生活、时代精神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戏却少之又少,成为经典的更是凤毛麟角,18枚邮票中仅有《豫剧》的“朝阳沟”一枚表现的是现代戏,“厚古薄今”的特点十分明显。或许是近年地方剧种的逐渐式微,在故步自封、难接地气的环境下,甚至连生存都难以为继,又怎能推陈出新、重新焕发生机呢?
笔者建议,最好能根据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排地方剧种系列邮票的选题。目前,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京剧”“昆曲”“粤剧”已搬上“国家名片”,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黄梅戏、豫剧、秦腔、粤剧也荣登方寸,五大剧种中仅有评剧没有登上邮票。另外,像四川的川剧、湖北的汉剧、山西的晋剧、河北的河北梆子等,也都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剧种,期待它们早日登上邮票。
关于发行间隔与邮票规格的把控。从已发行的该系列6套邮票来看,《昆曲》《黄梅戏》《粤剧》《豫剧》《秦腔》《越剧》邮票之间的发行间隔分别为4年、3年、4年、2年和2年,与其他系列邮票相比,每组发行间隔不长,后力强劲。笔者认为地方剧种系列邮票的发行节奏应保持均匀,最好以间隔2年为宜。在上述已发行的6套邮票中,5套为竖式票形,只有《秦腔》邮票为横式票形,它也是票面上呈现人物最多的一套地方剧种邮票。由此看来,目前该系列邮票主打规格是30毫米×40毫米,占已发行邮票总数的50%。不过,笔者认为这种票幅画面较小,不利于展现地方剧种的主题和人物,若能采用33毫米×44毫米或44毫米×33毫米的规格为佳。
总之,用邮票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讲好地方剧种故事,发行部门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