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唱念做打 姹紫嫣红——中国京剧艺术普通纪念币设计赏析

 “站立在营门三军叫,大小儿郎听根苗: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进退俱要听令号,违令难免吃一刀。三军与爷归营号!”
——京剧《定军山》唱词节选
      鼓板铿锵,唱词悠扬,开嗓即是铁马金戈的烈烈战场。中国京剧艺术于唱、念、做、打中,吟诵着书情戏理,深藏于华夏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在一唱一式间,便能同频共振。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华民族艺术的杰出代表。自清代乾隆时期随着徽班进京,汲取昆腔、汉调、秦腔等艺术而逐渐形成独具个性的剧种风格。至上世纪上半叶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荣局面,京剧至今仍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形成大气庄重、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
2023年6月2日,习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如水,浸润无声,京剧艺术连接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发展戏曲文化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如今,中国戏曲艺术在现代化的探索实践中,内容与形式不断得到传承与创新,被越来越多年轻人认同并喜爱。
2023年11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定于2023年11月28日发行中国京剧艺术普通纪念币(以下简称“京剧币”)一枚,面额为5元,直径为30毫米,材质为黄铜合金,发行数量为6000万枚。
题材表达:镌刻民族性审美特色
京剧币以大众广泛熟知的中国京剧艺术作为题材,在整体设计上聚焦优秀传统文化,力求将民族精神叙事和审美意象表达相结合,呈现出中国京剧的现代气质。
中国戏曲从传统的歌舞、说唱、滑稽、木偶、皮影等表演艺术发展而来,历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等不同阶段的艺术高峰,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戏剧样式,充分综合了文学、唱念、表演、音乐、歌舞等多元艺术元素,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美学追求的表演形态。尤其是近代以来,京剧广泛吸收南北戏曲艺术的精华,通过生、旦、净、丑的行当体系,借助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演绎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人生。一招一式、一腔一曲,无不精彩非凡、气韵生动,张扬着中华民族的个性风采。
于设计而言,京剧币立足于京剧的美学价值和它的视觉形式,在有限的币面上,通过内容、形式、审美等多维度的整体把握,以呈现出艺术性的“有意味”与现实性的“真实”并存的理性设计精神。
如何构图、布势,使设计能够在京剧题材带来的情境氛围中表现出戏剧审美特征;如何通过方寸尺幅概括地凝练京剧艺术造型元素,体现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如何利用彩印工艺突出币面语言风格又不至于杂乱。正是这些考量奠定了京剧币的整体风格基调。
正面设计:文武场,声声入耳
京剧币正面主图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徽上方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下方刊年号“2023”字样,辅以中国京剧乐器图案。
图1.正面
戏曲,顾名思义“无曲不成戏”。从节奏强烈的板鼓敲击,到悠扬婉转的丝弦伴奏,构成戏曲表演艺术中重要的音乐烘托和艺术表达。
京剧币正面选取京剧六件主要伴奏乐器。京剧中的音乐由特定的京剧乐队演奏完成,俗称“文武场”。
“文场”是京剧乐队中所有管弦乐器的总称,发展传承至今,最主要的乐器俗称“文场三大件”,分别为京胡、月琴、三弦。京剧的唱腔音乐部分由“文场”伴奏完成,“文场”与唱腔丝丝合缝,默契配合,是唱曲打动人心的关键。京胡是整个文场的领奏乐器。
“武场”是京剧乐队中打击乐器的总称。“武场”的核心是统一舞台节奏,以成套锣鼓经烘托塑造人物形象,配合演员的动作表演。“武场三大件”为单皮鼓、大锣、小锣。
在正面设计中,将文武场的核心乐器在整体结构中予以突出,展现京剧在音乐方面的独特个性。
背面设计:高度锤炼,“形似”与“神似”
此枚京剧币背面主图案为中国京剧艺术中生角形象,局部为彩色图案,辅以装饰化图形,并刊“中国京剧艺术”及面额“5元”字样。
图2.背面
人物是京剧表演的核心。剧目中人物形象从脸谱、服饰等方面进行多元展示,呈现角色行当、故事背景、人物性格等丰富内涵。京剧中的人物形象,根据性别、性格、年龄和社会地位等,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币面选取的生角形象为“靠把老生”作为设计主体。虽是个体化表现人物,却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
选定设计主体后,便是“经营位置”、置陈布势。元素关系处理得当、层次鲜明清晰,便能有生气、有灵气,产生和谐之美。背面在设计上将画面灵活分割为左右两个视点,并根据人物造型和风格的选择进行了基于圆形轮廓的“随形”的分割。
图3.设计师起型手稿
多元表现、精神叙事是背面设计的关键。画面左右结构分别参照昇平署戏曲人物扮相谱所绘制的黄忠形象和当代京剧传承的黄忠扮相。一精一简,一古一今,神形兼备,层次分明,画面极具和谐之美。
 “典型形象+叙事语言+形神兼备”构建了京剧币背面设计的创作逻辑,写实语言的唯美性和象征性双重审美表达,则形成了京剧币背面设计的艺术特色。京剧艺术中追求意象美和外在形式美,即要求在“形似”的前提下,追求“神似”的境界,从而“神形兼备”。基于京剧艺术效果的这种“神形兼备”“有无虚实”观念,京剧币背面将主景设置为现代京剧老生人物头部形象,根据角色要求经艺术加工创作而来,聚焦体现角色的“意、精、气、神”。
币面的片段中,以纪念币特有的超薄浮雕形式再现了昇平署戏曲人物扮相谱所绘制黄忠形象,部分细节根据工艺要求适当简化处理。塑形线条流畅灵动,疏密有致,韵致浑然,起势的金属浮雕配合宫廷绘画明丽风格,使人物形象浑圆,具有真实的立体感。
在形式的掌控上,画面结构分明,局部彩印工艺的应用使得写实语言有了更加强烈的视觉表现力,使得人物神态更加明亮丰富。人物头部形象的塑造使得画面主体更加鲜明,动态的瞬间凝固为静态的画面,长髯须发似随转身之势而动,具有内隐的气韵和力量。背景处以脸谱线条形成装饰性衬托,并实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并在构图上与主景形成区分。
礼序乾坤,乐和天地。京剧,这一传承自古老礼乐文明的戏曲剧种,随着时序轮转在灿若星河的文明宝库中愈发耀眼。进入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京剧艺术,正以意蕴悠长、浪漫洒脱的独特魅力,开创着更新更美的气象。
特别致谢: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王馗先生,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先生对本文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