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追寻历史脚步 感受精神力量

每当走进中国集邮家博物馆,就会沉醉在邮文化的馨香中,不由得沿着驿路梨花,耿耿星河,去追寻历史的脚步,感受那蕴含其中的中华文化精神留在集邮家身上的独特印记。
集邮家当然要致力于收集和研究各种邮票邮品,从中汲取知识和乐趣,但只停留在这一步,也只能叫集邮爱好者,怎能成“家”。“家”能高于普通集邮爱好者,就在于集邮家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是中国集邮家一个共有的标志。
集邮家的文化认同首先体现在对邮品的爱好和追求上。对邮品的爱好和追求不只是因为它的艺术美和稀缺性,更是因为它代表的历史和文化。上至大龙邮票、解放区票,下到纪特票、编年票,每一枚邮票都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品,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见证了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承载着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恰是“方寸知天地,集邮博古今”。集邮家们收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邮票,不仅仅保存了历史和文化,更是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观。诸如一代宗师马任全,为了抢救流落海外的中华稀世珍邮,历尽艰辛,倾力搜罗,保全了早期的珍奇国邮;“第一代收藏家”夏衍强调“集之不易,不能分散”的收藏思想,也是怕珍邮流失到国外去。这些集邮家不但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寄托,更是保留了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邮票的构图、文字、色彩等外在形式,足以体现方寸的美了,但邮票传递的内在文化信息和价值观,才是邮票的精华所在。由于集邮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才赋予了邮票更高的价值。所以,马任全先生将“红印花小字当壹圆”新票留给陈志川先生把玩一个月,这一看似平常的事情,却体现了集邮家们对历史的热爱,对文化的理解,也就自然成为邮坛佳话了。
集邮家精神的核心之一是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美的欣赏。集邮家不仅仅是收藏者,更是研究者和学者。他们通过收集和研究邮票,挖掘我国优秀的文化宝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邮识,成为各个细分领域的专家。钟笑炉先生致力于研究解放区邮票,深入各解放区,走访大量相关人员,通过整理、研究、分类,撰写了《解放区邮票谈丛》,系统地保留了珍贵的解放区邮票资料,以此还原了那个可歌可泣的革命年代,成为研究解放区邮票的权威。“行万里路,集一生邮,著50部书”的老集邮家邵之源先生,以邮导游,领略大好河山,赓续传统文脉。集邮家们也通过编组邮集,展示研究成果,传递着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为文明的延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2023中华全国集邮文献展览获奖作品题目就可看出,传统文化的自我表达是邮集编组的重要内容,如《邮说百年扬州》《方寸之间的国家情怀》……同时,用邮展及各种集邮活动,拓宽文化传播的渠道,走进学校,走进社区,上党课,讲邮史,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熏染文化气息,增强文化自信。
对集邮家来说,对文化的认同,不仅仅体现在集邮的爱好上,更体现在自身人格的传统化上:追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品行高尚,道德完善。沈曾华先生将珍藏了63年的“稿”字新闻专用邮票四方连拍卖,拍卖所得全部捐献给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郭润康先生将全部藏品及邮学资料捐给了国家和邮友;姜治方先生将收藏的大龙邮票、小龙邮票等藏品及集邮文献先后两次捐献给国家;马任全先生在1981年,将自己再次收藏的珍邮捐献给国家。张包子俊先生在晚年,还经常奔走在工矿、机关、学校的集邮组织中讲学;林衡夫先生在85岁高龄时,还在第17届全国邮展上,凭《解放区毛泽东像邮票集》再一次夺得金奖。集邮家们公而忘私,不懈追求的精神,完美诠释了集邮家精神。
从集邮家们收集、研究和展示的邮品及集邮文献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对集邮精神的传播和弘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集邮家精神源自集邮家们的努力和奉献,推动了集邮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让人感受到了集邮的魅力,文化的不朽。 
作者:吴水青
来源:中国集邮报
编辑: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