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是件奇妙的事。只要您参与进来,总会有所收获,一大堆或者一小堆东西。有人集了几年总结出另一个规律:买容易卖难。我的一个老乡,集十几年后宣布退圈,当初真金白银买的、现在没有接盘侠,正常。很多人看展览、杂志、文章、公众号、视频,“怎么别人的东西和咱手里不一样啊”?有这个心理,再去看看自己的收集战绩,难免不平衡。费了时间、心血、金钱,成本收益没对上。
首先,集邮需要持续不断学习。在现代背景下,都有工作压力、短视频又好看,谁还会辛苦补文化课一般一次补齐大篇集邮知识啊?不现实。8月13日的《集邮精选》公众号披露了两枚真实的“梅兰芳”50分赝品。肯定了邮票每一寸都是真品,却又判断系假货。怎么操弄出来的呢?使用中国水墨画的揭裱技术,乾坤大罗移,几个票攒到一起一拼凑,就得到一个奇怪的邮票和一枚全新的邮票。
全新的梅兰芳50分宇宙锋多少银子?1750大洋。利润又大,东西又真,不是普通集邮者能碰的。把赝品变现,需要非常扎实的专业知识,嘴里说出来的每一条都能验证,丝丝入扣。大抵只有上过当或者知道底细的人,才能免疫。
今天收到的东西,几十年以后会显示自带的价值。平时,还是自娱自乐好,我反复写过,集邮就是交朋友,在集邮过程中交到愿意长期一起玩的,这就是价值。太贵重、有风险的邮品咱把持不了,但是和认识的朋友做点有意义的东西还是能的。
比如,向老黄牛——陈永良老师学习,邀请能够实寄封片的朋友,按照一整年规划,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一个不同戳片寄过来,凑出一个既有广度又有秩序的日历性质邮品。
还有,可以把往来多一些的朋友所在区域了解一下,买点相关的旧封片或者汇款单快递单,看看行政变动、地名的变化、邮戳的变化,攥个物证。然后请邮友于当地实寄过来封片,形成前后对照。这种资料既可自用,又可互相借用,利于长期往来。例如:安徽萧县和安徽肖县,就是一个地方,现在找到两个日戳。原因是1977年统一使用简化字,萧县变肖县,1993年还有用。
再提一个,上世纪中国曾发行天量的连环画,若干亿册吧。这个画连环画是需要很多心血的,做成一百来页的,画稿可得加一倍,来回挑选。当时累积了大量人才,属于特殊历史现象。据统计,1951到1982年,发行8.6亿册,选题5万余种。范围大面积广,只要去找,轻松找到几本与本土题材沾边的小人书不难。在空白地方贴好邮票后,请邮局盖戳销票,也可以委托当地邮友代劳。前提是和邮局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最后落上款:某年吉日,亲盖此戳,打上印章。
它比原物更有意义,原地加持,搭配时间地域人物因素,没有真品赝品的担心,成本低廉,象下象棋里面的“冷招”。而且只属于您和邮友之间的,孤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