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民健身日,中国邮政发行《太极拳》特种邮票1套3枚,表现了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这也是荣登我国方寸的中国第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它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历史文明。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我国的“昆曲”入选,中国也由此成为首批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截至2022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下简称“非遗”名录)的共有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这些项目都是“国家名片”的优质选题,从发行时间来看,可分为以下三类。
列入世界“非遗”名录之前就已发行邮票的项目。例如,“京剧”于2010年列入世界“非遗”名录,而我国早在60年前就开始发行京剧题材的邮票,多年来连续不断,其中有纪94《梅兰芳舞台艺术》、T.45《京剧脸谱》、T.87《京剧旦角》、2001—3《京剧丑角》、2007—5《京剧生角》、2009—29《马连良舞台艺术》。又如,“妈祖信俗”2009年列入“非遗”名录,我国1992年就发行了《妈祖》邮票。再如,“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2022年列入“非遗”名录,我国于1997年就发行了《茶》邮票。
列入世界“非遗”名录之后才发行邮票的项目。例如,“昆曲”2001年列入世界“非遗”名录,我国于2010年发行《昆曲》邮票;“南京云锦织造技艺”2009年列入“非遗”名录,我国于2011年发行《云锦》邮票;“粤剧”2009年列入“非遗”名录,我国于2017年发行《粤剧》邮票;“中国篆刻”2009年列入“非遗”名录,我国于2022年发行《中国篆刻》邮票。
列入世界“非遗”名录前后均发行邮票的项目。“中国剪纸”于2009年列入世界“非遗”名录,此前我国发行了特30《剪纸》邮票,此后又分别于2018年和2020年发行了《中国剪纸(一)》和《中国剪纸(二)》两组邮票。
从邮票发行模式来看,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邮票有如下形式。
仅发行邮票。例如,1995年发行的《中国皮影》邮票(“中国皮影”2011年列入“非遗”名录)、2012年发行的《延边风情》邮票(“中国朝鲜族农乐舞”2009年列入“非遗”名录)。
邮票加小型(全)张。此类邮票有1962年发行的纪94《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含邮票1套8枚、小型张1枚),以及2011年发行的《云锦》邮票(含邮票1套3枚、小全张1枚,图1为小全张)。
系列邮票。有些列入世界“非遗”名录的项目,本身体量较大,中国邮政发行了系列邮票。例如,“中国古代书法”系列邮票,就有《中国古代书法——篆书》邮票(1套2枚)、《中国古代书法——楷书》邮票(1套6枚)、《中国古代书法——行书》邮票(1套6枚)和《中国古代书法——草书》邮票(1套4枚)四组。又如,“二十四节气”系列邮票,分四组发行,每组含6枚扇形邮票,表现一个季节的6个节气。
中外联合发行邮票。例如,2006年发行的《古琴与钢琴》邮票(中国和奥地利联合发行)第1枚邮票表现了中国的古琴(2003年“古琴艺术”列入世界“非遗”名录)。
小版张(版式二)。一些列入世界“非遗”名录的项目,除了发行邮票,还发行了小版张(版式二)。例如,2001年发行的《端午节》邮票、2010年发行的《昆曲》邮票、2022年发行的《中国篆刻》邮票(版式二为宣纸品种)。此外,还有2003年发行的《中国古代书法——篆书》邮票、2007年发行的《中国古代书法——楷书》邮票、2010年发行的《中国古代书法——行书》邮票(版式二为宣纸品种)以及2011年发行的《中国古代书法——草书》邮票(版式二为宣纸品种)。
特殊版式小全张。列入世界“非遗”名录的项目,除了发行系列邮票,还发行了特殊版式小全张。例如,利用已发行的四组《二十四节气》扇形系列邮票印制的《二十四节气》特殊版式小全张(图2),其上邮票组成一个大圆环形,小全张规格为260毫米×260毫米。
目前,在中国的43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已有14项荣登方寸,占总数的32.56%。中国的世界“非遗”邮票的发行,成绩显著。美中不足的是,此类邮票发行大多以主题为先,各自为政,缺少统筹规划和安排,而且发行日期较为随意,削弱了其“非遗”的特点和意义,建议今后考虑选择在中国文化遗产日(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发行,或该项目列入世界“非遗”名录的周年纪念日发行。殷切期盼相关部门增强品牌意识,做好长远规划和统筹安排,倾力打造“非遗”邮票品牌精品,用邮票讲好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张万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