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邮”寻课本中的记忆

在这美好的五月,陪着家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甚是美好。带着夹有《J67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邮票的儿时课本,乘着高铁一路往南,我们来到了那座独具江南风情的小城——绍兴。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课本中那清新秀美、诗意如画的江南,更能品味鲁迅笔下那“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故乡印象。
沿着窄窄的青石板路慢步前行,两旁青砖黛瓦,商铺林立,一位戴着乌毡帽的商家用地道的绍兴话吆喝着,引得行人纷纷驻足;那包装精致的黄酒棒冰、黄酒奶茶,还有最具代表性的臭豆腐,不禁让人垂涎欲滴;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传来阵阵莲花落,络绎不绝的游客在店内歇脚休憩,品尝那回味无穷的茴香豆,若此时再来点绍兴黄酒,那别提多美妙了。
一路向前,就来到了鲁迅故居,这里是周家新台门,当年周氏聚族而居的地方,也是鲁迅诞生和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活的故土,一生大概有三分之一以上时间在这里度过。跟着人群踏上台阶,进到里面,是一个三开通间的大客厅,厅堂正上方高悬一块“德寿堂”大匾,在堂屋正中壁上悬挂一幅《松鹤延年》中堂画,左右书有“品节详明德行坚定,事理通达心平气和”的楹联;再往里走则是鲁迅卧室、厨房,厨房北首,隔一狭小天井有三间平屋,当年章运水(一说是章闰水,即闰土的人物原型)的父亲曾在此为周家做一些杂务,还为鲁迅做过竹器玩具。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走进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当那课本中充满生机的园子浮现在眼前时,仿佛看到了鲁迅儿时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中玩耍嬉戏的样子,他们无忧无虑地捉蟋蟀、采桑椹,夏天在树荫下乘凉,冬天在雪地里捕鸟的画面如同电影般在脑海中浮现。坐在百草园的石板凳上,轻轻翻开那泛黄的课本,看着书中熟悉的段落,在淡淡的书香和浓浓江南水乡情怀的衬托下,好似看见了先生童年及青年时期的朝气与壮志;看那邮票上晚年时期的先生,手夹香烟,青烟袅袅,不免感受到先生那崇高的精神境界。
从百草园的侧门穿过,进到一个小院,在院子的大树下有三尊铜像,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奶奶欠身坐在竹椅上,摇着一把蒲扇,仿佛正在讲述着什么,对面木凳上坐着一位孩童,两手托着下巴,认真地耹听着,旁边还一只小猫静静地卧着,享受这美好时光。我想,这应该是儿时鲁迅,在听长妈妈给他讲赤练蛇的故事情景吧。
走出故居,一条小河从门前流过,乌篷船在船夫熟练地摇桨下,摇摇晃晃地在河上前行,船上的游人举着相机,也想将这幅江南美景图记录下来。再往前走,便是熟知的三味书屋了。鲁迅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曾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我对它印象最深的便是鲁迅因为给父亲买药而迟到被老师责骂,就在书桌上刻了“早”字以明志的故事,本想着看一看课本中的实物,奈何无法进到屋内,只能隔着窗户看先生读书时用过的桌椅板凳。
离开鲁迅故里,已是黄昏时分,看着这个江南小城,不免有些意犹未尽。那便在文字中细细品味,在方寸中慢慢欣赏,真正感受先生的脊梁与风骨,寻味那一方犹存的民族气概吧。
注:此文发表于5.23第36期《中国集邮报》,经作者授权在微信公众号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