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动人春色不须多-中国贵金属纪念币的色彩美(二)(贾关法)

中国贵金属币的赋色,有“全彩”和“局部彩”两种类型。全彩,俗称“满堂彩”,是对全部描绘对象都进行设色,色彩丰富,真实感强;“局部彩”只是对描绘对象的某一部分设色,其余作喷砂、抛光等技术处理,保留金银币本色,使有彩色与无彩色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醒目、提神,且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有彩色与无彩色的这种反差,被称为“零度对比”,对比效果既大方又活泼,无彩色面积大时,偏于高雅、庄重,有彩色面积大时偏于多样、生动。

随着我国彩色贵金属币设计和铸造水平的提髙,富有中国特色的“局部彩”,正在被广泛采用。众所周知,《红楼梦》金银纪念币发行了3组,每组4枚,一共12枚,即“金陵十二钗”。它之所以受到了钱币爱好者的普遍欢迎,除了题材的名著效应和设计的髙雅精美外,采用彩色移印工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是说,“色彩”作为形式美的元素之一,功不可没。但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3组金银币的赋色其实并非一致,即第1组是“全彩”,而第2组、第3组却采用了“局部彩”。作为一个系列,原本应该保持艺术风格的一致性,为何要作如此处理?虽然设计和发行部门没有透露初衷,但是只要稍加对比,就会“真相大白”。实践证明,金银币作为一种方寸艺术,有“小而精”的特点,运用“局部彩”的表现手法,艺术效果比“满堂彩” 更为理想。不妨以《红楼梦》第1组的“探春结社”和第2组的“惜春作画”为例,作一比较:探春著深红色上衣、浅绿色裙子,背景为红色的护栏和绿色的芭蕉,属于两种同类色的组合,虽然对比效果统一,雅致、稳重,但背景的色彩,有“喧宾夺主”之嫌;而惜春穿红罩衫、黑花裙,衬景为白描的画案及笔筒、宣纸等物,这种有彩色与无彩色的对比,使这位手握画笔、潜心构思的贾府四小姐极具质感,呼之欲出。

探春结社(2000年)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惜春作画(2002年)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西游记》金银纪念币的压轴大戏,是2005年发行的1公斤彩银币“取得真经”,描绘唐三藏师徒行至西方佛地,在雷音寺大雄殿下拜见如来佛的情景。佛祖身着红袈裟、肩披绿围纱,慈眉善目,端坐中央,其他20余个赋彩形象(如来周围的菩萨、金刚,殿下跪拜的唐僧师徒及白龙马等),身态各异,神情祥和,呈现一派极乐世界的宁静、欢愉气氛。画面上,经过反喷砂处理的大面积祥云,与彩色主题图案形成强烈反差,层次更为分明,大有烘云托月之妙。

由此看来,“取得真经”彩银币被评为“2005年最受群众喜爱的贵金属纪念币”,“局部彩”的妙用显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取得真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009年发行的《水浒传》金银纪念币(第1组)中,“林冲雪夜上梁山”1盎司彩银币,堪称“局部彩”的又一佳作,生动地表现了林冲在朔风呼啸、大雪纷飞中投奔梁山的感人情景。这枚银币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即利用雪景与银币的色相巧合布局背景,增强了环境的真实感,也使林冲的形象更加光彩夺目。

一般来说,“局部彩”以主体形象为赋色对象,但也有例外。2008年发行的“中国首次太空行走成功纪念”彩色金银币,航天员翟志刚穿的是白色宇航服,他身后的地球呈现以蓝为主,多色交融的 “梦幻之光”,给人以瑰丽、神秘之感,妙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中国贵金属纪念币的“局部彩”,实际上是中国画技法“墨色布局”的一种衍生。齐白石的水墨画,粗笔勾勒,泼墨写意,但往往又在关键之处,精心赋彩,使整个画面顿对亮堂起来。1997年发行的“中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金银纪念币”,可惜都是本色币,无法体现原画风采,但大师的赋色技巧,却是值得借鉴的。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局部彩”作为一种艺术技巧,不断探索,必见佳境。不妨先借二例“以窥全豹”。

一曰“中心彩”。即只在金银币的中心部位移印彩色,其余币面均保留金银币本色。2005年发行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金银纪念币”,其正面的彩色徽标,由深蓝色帆船(巧妙构成“600”字样)和浅蓝色浪花,以及“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几个红色文字构成,因彩色处于中心部位,与周围的大面积底色形成鲜明色差,使人产生一种船队在大海中乘风破浪的联想,象征郑和下西洋的惊险历程,寓意不屈不挠、奋力拼搏的中华民族精神。2009年发行“上海世博会金银纪念币”(第1组),其正面的中心部位是一个象征“你、我、他”(或称“三口之家”)合臂相拥的绿色图形,在以世界地图为背景的金银本色中,体现了“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人文理念,凸现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彩金币(2005年)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二曰“边角彩”。这种色彩布局方式,可能受到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边角山水”的启发。南宋时期,宫廷画家马远,被人称为“马一角”,这是因为他的山水画构图往往将实景置于一角;而另一位画家夏圭,被称为“夏半边”,是因为他喜欢将景物集中于一边,或下半边,或左右侧。他们的这种山水画,往往大部分留白,或只画少许远景,从

而表现出一种意境的空灵之美。中国贵金属纪念币最先发行的“边角彩”,是2006年的“第29届奧林匹克运动会贵金属纪念币”(第1组),全组 4枚1盎司银币,分別表现放风筝、跳山羊、滚铁圈、踢毽子等童玩。设计者以一个中国结巧妙分隔,将画面分为左右两边,左边是大面积的主图,采用浮雕及平底镜面、喷砂凝霜等工艺,保留银币本色,右侧分别为红黄相间的民间工艺品纸风车、兔儿爷、双鱼挂饰和布老虎,效果独特,有点睛之妙。2007年发行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贵金属纪念币”(第2组),4枚银币的背面主图分别为无彩色的中国长城、北京颐和园、北京北海公园、北京传统民居及如意图案,左侧的赋色部分,依次为中国彩陶、琉璃、漆艺、青花瓷,将北京的建筑艺术精粹与民间艺术情趣融为一体,于博大中见精巧,格外令人赏心悦目。

第29届奧林匹克运动会贵金属纪念币(第1组) 2006年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中国首次太空行走成功纪念彩银币(2008年)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中国贵金属纪念币所采用的“局部彩”表现形式,从本质意义上说,体现了色彩的简洁之美。“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这些充满哲学意味的古代名句,都把“简洁”视为美的极致。而另一位外国的文学巨匠竟断言:“任何一朵花都不会因为多了一瓣显得更美丽”。可见,艺术只有经过合理的“省略”和“留白”,才能让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在更加广阔的天地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