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邮友冷琰恪传奇(《集邮报》2009年11月7日)

作者:雅鲁河

人如其名,冷琰恪性情略嫌冷淡、做事非常谨慎,但风度优雅、富有才华。

办公空闲,沏上一杯清茶,点着一支香烟,捧上一张报纸也能看上半个工作日。在同事的印象中,好像只有谈起邮市,才能打开他的话匣子:从世界集邮形势讲到中国集邮历史,从邮市诞生背景讲到邮市前景趋势,从邮市的发生、发展、促进条件、制约因素和运行规律讲到龙头、风向标、绩优股及某一品种的运行个案,讲得头头是道。单位有一集邮协会,同事们极信任他,想买什么票都来求他指点迷津。还别说,由他指点购买的邮票,或早或晚,还真争气,都有不同幅度的增值。每当同事满面春风地向他“汇报”、向同事们“炫耀”、侃侃而谈投资趣事的时候,冷琰恪好像又恢复了冷漠的神情,似乎自己这个伯乐及这点小“业绩”都根本不值一提。

冷琰恪业余时间没有几个朋友,便总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般地写文章。说来也真是神奇,同事们为评职称,写论文成了“老大难”问题,甚至不得不窝心地拿出自己月工资的一半以上“买论文”;而冷琰恪的文章却屡见邮报邮刊,好像每写出一篇都是“千娇百媚的绝代美女”,未等出门便有众多才俊争相求娶。前段时间有个全国性集邮评论征文活动,他撰文一篇,寄往评委会,结果还在全国著名邮评家林立的作者队伍和优秀作品云集的论文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优秀作者和征文作品第一名两项大奖。一来二去,冷琰恪名声鹊起,不要说省集邮协会授给他一个“集邮先进个人”荣誉,就连国家级集邮报刊都连续向他约稿,于是他便俨然而成名噪一时的“邮评家”。

周边几个城市的高等院校相继求上门来,给冷琰恪以“集邮选修课客座教授”、“写作课客座教授”等等不同的名衔,争相求他到学校做报告、搞讲座、开校本课。冷琰恪倒也没有超凡脱俗地故作深沉,象正常人一样地骄傲并好是踌躇满志了一段时间。在大学的讲台上,冷琰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颇有名教授风范。他告诉学生们:集邮评论面临一个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伟大时代,就必须以集邮理论为指导,以集邮活动实践为素材,对各种集邮现象进行分析、评价。他指导学生们: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要在接纳信息、触发情感、引发运思的心理活动之后,渗入主观因素,让想象在演绎、归纳和推理之中穿梭,使感知由模糊趋向清晰、由无序趋向有序、由残缺趋向完形;要将务实的或审美的趋向纳入写作活动之中,将经济学、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等融入其中,言自己所欲言,发自己之思考。他引导学生们要多读书,据他所云:在其卧室里,书籍俯拾皆是;在其书架上,摆满了政治的、哲学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教育的、文学艺术的、历史的及各种自然科学的书籍;正是这些资料,使他窥见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生命力、张力和穿透力,让他感受到邮市中战争般恢弘沉郁的脉搏,让他吸收了多向性思维的东方智慧和品格文化营养,使他领略了时代的特征和民族的风格。场场讲座,场场轰动,讲得学生们心悦诚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忽一日,一集邮学术研讨团莅临冷琰恪所在的城市。该团由全国集邮组织学术部门领导亲自挂帅,全国各地著名邮评家多在其列。听说冷琰恪生活于此,大家纷纷想会见这位全国知名的邮评家。到得单位,方知因病不能上班。愈觉神秘,热情倍增,研讨团一致同意打“的”赴其家一晤。

一路兴冲冲热议,或云必是髯须长者,或云必是道骨仙风,或云家中汗牛充栋,或云别墅富丽堂皇。谁知大失所望:所居唯12平米筒子楼公寓一间,其人唯苍白体弱一书生而已。居徒四壁,室内亦无它:一床、一桌、一椅、一电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