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马连良舞台艺术》邮票设计者刘钊
《马连良舞台艺术》是刘钊设计的首套邮票。在获悉他的设计图稿中选后,笔者特地访问了刘钊,请他谈谈设计这套邮票的体验。
"你为什么会参与这套邮票的设计? "笔者好奇地问道。刘钊沉思片刻,不紧不慢地说"可能是个缘分吧。除了众所周知的工作原因,还有一点许多人并不知道,那就是我比较喜欢京剧。这与我年轻时在郑州市京剧团担任过舞美设计有关。当年郑州京剧团选调进京汇报演出的两出戏《八仙过海》和《玉堂春》的舞美就是由我设计的,且受到了好评。"
在与刘钊的交谈中,笔者深深感受到他对马连良大师的景仰之情。提起马连良,刘钊侃侃而谈,他说"马先生是我国‘四大须生'之首,戏剧界尊他为大师、泰斗。著名文化学者吴小如说:‘1840年以后的京剧按时代划分,可以分为近代京剧、 现代京剧和当代京剧。从老生这一行当而论,崛起于现代而立足为当代老生的代表人物,则应当是马连良。'欧阳中石先生指出:‘马连良的艺术不是跟上时代,而是开创了一个时代。'这样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在中国戏曲史上是罕见的。"
据刘钊介绍,他为了深刻了解马连良大师的舞台艺术成就、熟悉邮票所选剧目、剧情、角色的特定环境和情绪,翻阅了不少图书资料。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再现马连良大师一生的舞台艺术成就,确非易事。邮票发行部门充分利用邮票本身的特 点,选取了马连良不同时期演出的两出经典剧目为主图。《借东风》是马连良早期成名的代表性剧目,《赵氏孤儿》是马连良艺术晚期的巅峰作品。作为设计者,刘钊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邮票图案中再现马连良先生舞台艺术的神韵。为实现这一想法,他分别选取了马连良在剧中的半身和全身的扮像为表现形式,这样既可领略马连良的舞台做派和风格,又能感受到眉目传神的精妙。具体到每枚邮票的设计,刘钊说"在‘借东风'这枚票中,我将半身剧照根据剧中人物服饰‘法衣'进行了精细的加工补全和艺术再现,使诸葛亮形象完整地展现在画面上。人物背景则采用了中国画的白描写意手法,表现祭风台和天象七星图等点睛道具。祭风台周围风动缭绕的云,既衬托祭风台的高玄,也隐喻诸葛亮身处风云变幻的险境,烘托了诸葛亮用计如神、稳操胜券的奕奕神采。‘赵氏孤儿'这枚票的设计,我选取了马连良先生所扮程婴‘托须'的特写,因为它突显了程婴的智、勇、义,并把这个人物由内心到外在表现得鲜活生动,感人至深。背景则设计了戏帘和戏标,还原了戏剧舞台。"
为使邮票设计方案更为准确到位,刘钊走访了马连良家人。马连良的孙子马龙先生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刘钊在对初稿进行修改时,注重了每个细节的内涵,每个元素都有典故,使邮票耐看耐琢磨。例如第一图"借东风"诸葛亮法衣上的八卦图,不是一般的图案衬托,八卦的铺设排列是很有讲究的,二稿对此重新推敲作了修改。祭风台、云纹和幕帘,初稿用电脑绘制,修改后用手绘线描,增添了灵气。第二图"赵氏孤儿"对程婴"托须"作了特殊处理,髦须通透发亮,强化了视觉 传达。对程婴手持之物的色彩和对比度也进行了细微的调整,看上去真切可辨。舞台背景初稿为春秋时期"凤鸟"图案,改后用了"车马人造像",该图像是马连良大师为了美化、净化舞台,根据汉武梁祠石刻壁画中造像,请金石影拓专家张海若设计的,这一图像是马派艺术的代表标志。两枚邮票的背景设计体现了马派舞美谨严精致、流派特色鲜明的风格,背景采用灰暖深浅不同的变化,呈现出怀旧情调。两枚邮票右上方的图题文字采用楷书和珍贵的马连良篆刻印章,更彰显出国粹、书卷之气。左边都用马连良大师的手迹,以表现字如其人的国学根基。左下方的"海、云、山"图饰体现梨园老生的独特神韵。刘钊设计的这套邮票在整体设计上,追求的是传统元素和现代结构重组的设计方法,在色彩、文字和形式上,强化国戏、国学和传统文化气息。刘钊希望通过邮票独特的传播功能,让更多的人领略中国京剧大师马连良的戏剧人生和艺术风采,使"国粹"更为国人喜爱。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