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人民邮政:艰辛趟出红色邮路

武汉晨报今天刊发报道:人民邮政:艰辛趟出红色邮路,现转贴如下:

人民邮政:艰辛趟出红色邮路
红色邮路直通解放区》》》惊险岱家山城防图从邮局送出》》》暗战截留国民党后撤物资》》》功绩邮船送首批解放军渡江》》》新生先进装备打通全国邮路
 
人民邮政:艰辛趟出红色邮路

    采写/记者朱凯 通讯员李汉梅 实习生苏也  翻拍/记者史伟

    》》》突破

    红色邮路直通解放区》》》惊险岱家山城防图从邮局送出》》》暗战截留国民党后撤物资》》》功绩邮船送首批解放军渡江》》》新生先进装备打通全国邮路

    红色邮路直通解放区

    1949年3月,湖北邮政管理局曾与中原人民政府交通部商谈通邮事宜,协议试办“国统区”与解放区通邮,却未获国民党当局批准。

    但在此后,我党地下工作者与邮政内部的进步人士却瞒天过海,携手打造出一条奇特的红色地下邮路。

    今年87岁的老邮人徐立文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

    1949年初,白崇禧在汉口岱家山构筑城防工事备战。为将敌人的军事情报和重要材料及时送到解放区,需要寻找一条专用“通道”。

    多方侦察后,中共鄂中天(门)京(山)潜(江)城工部部长林涯萍在地下工作者严粹安的舅舅梁邵栋身上,找到了突破口。

    梁时任湖北省邮政管理局财务帮办(副局长),知道国民党大势已去,心向进步。

    经过说服感化,梁邵栋同意协助策划一条汉口至汉川马口通往天京潜解放区的地下邮路。

    》》》惊险

    岱家山城防图从邮局送出

    经过地下党人游说,汉川县参议员黄济人以商会名义向省邮政管理局保荐梁邵栋的堂弟梁尊五接替马口邮局局长的职位,又雇用进步群众杨开泰担当邮差,马口邮局就这样被合法占领。

    第二步,地下党将进步青年安插进汉口邮局的上海路邮件收发组,负责襄河小码头线的邮件封发。

    地下党派交通员与梁邵栋单线联系,并约定:每次将情报封入印刷品后,书名上标注暗号;更重大的情报则由梁本人以邮政公事单独封发。

    为避开特务的“邮检”,地下工作者们每天都要等到邮检人员下班后,迅速将夹带情报的印刷品与其他邮件一道封套捆扎放进邮袋,发交襄河的小驳轮运至马口,最后由守候在邮局的交通员取走,越过封锁线送往城工部。

    这条红色邮路自1949年3月下旬启用,至5月上旬共传递重要军事情报l0余次,其中甚至包括解放军急需的岱家山城防工事和军事部署图。

    》》》暗战

    截留国民党后撤物资

    武汉解放在即,惶惶不可终日的国民党政府,开始组织撤离。

    此时,武汉邮局公开组成了“武汉地区邮政职工应变会”,利用武汉邮务工会主要成员在邮局运输部门掌权的有利条件,借口运输受阻,大量地滞留或截留国民党准备通过武汉转运后撤的重要物资、公函、器材、私人包裹等数千件之多。

    徐立文老人记得很清楚,他当时也参加了邮工自卫队,昼夜守哨加强巡逻,保护邮局档案和设备免遭敌人破坏。

    “一切都是为了迎接解放!”1949年5月16日晚,徐立文和其他几名进步青年职工整晚守护在位于汉口上海路的邮局大楼里,翘首盼望黎明。

    》》》功绩

    邮船送首批解放军渡江

    武汉邮局在解放前夕的一系列壮举当中,有一条邮船功不可没,它就是“鸿迈”号。

    早在1919年7月,“鸿迈”号邮船便是当时汉口江面最快的汽轮。1947年,武汉对本市交寄的航空邮件用机动车收集后直送汉口轮渡码头,由“鸿迈”专送过江。

    旧武汉邮务工会常务监事董家福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篇回忆文章中提到,解放前夕,邮务工会派理事林先福,向“鸿迈”船老大朱维新等传达密令:火速将邮轮开往武昌鲇鱼套以躲避敌人爆破队的破坏。命令甚至要求,如情况紧急时,应将船就地沉没。

    在船工机智的应对下,“鸿迈”逃过了一劫。1949年5月16日汉口解放,躲过国民党军队破坏的“鸿迈”从武昌鲇鱼套开回汉口,次日将解放军的第一批部队渡过长江解放武昌。

    直到解放后,鸿迈仍在为人民邮政服务:1954年武汉大水,在京汉、粤汉两铁路受洪水阻断期间,“鸿迈”在咸宁至长沙间运送邮件。

    》》》新生

    先进装备打通全国邮路

    历史上,武汉曾是华中地区邮政通信的中心。但在解放前夕,由于受国统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影响,邮运经费一度入不敷出,邮政经济濒临崩溃。

    只有在人民的手里,武汉邮政才焕发了新生——

    1951年2月1日,在汉口中孚里1号成立了武汉邮局,直属邮电部领导。1954年迁入在上海路废墟上建成的新大楼。

    徐立文自解放初期就一直在这座繁忙的大楼工作。他回忆,当时,信件、电报、电话、银行汇兑,杂志报刊等业务以前都是依靠邮局的网络来完成的。

    解放初期,邮局的配备颇为可观,有几十辆汽车的邮政车队,多是英国和美国制造的卡车;还有四艘轮船在长江上来回跑。就连邮递员用的自行车都是英国制造的,那种自行车车轮宽大,带有倒刹,反着一踩车就停了。

    当时,人们的联络多靠信件和电报,全市、全省的邮政业务都集中在上海路邮局处理。“当初分邮件都是靠手拣,眼睛扫得快,双手也要分得快,一个女工一天最多要分拣四吨重的信件。”

    火车运送邮件也是解放后开辟的。京广线、陇海线、浙赣线,一直送到全国的每个省份。

    核心提示

    在没有手机和E-MAIL的年代,绿色的大邮筒和身着绿衣的邮递员,是许多人沟通心意的“中转站”,那时鸿雁传书几乎成了老百姓联络的全部。

    1949年5月17日武汉解放第二天,武汉军管会邮政处处长申修率领从中原邮政管理局抽派的南下干部担任联络员,从进驻邮局的先头部队手中接管了国民党政府的湖北邮政管理局。

    也是从这一天开始,被外国人、旧官僚把持多年的邮权才真正回到武汉人民手中。

    三套邮票

    见证武汉新生

    武汉在解放之初还没有发行邮票,为适应人民通信需要,武汉邮政采用木质八角四方的“邮资已付”邮戳代替。

    直到1949年7月21日,华中邮政管理局开始正式发行邮票,武汉邮史上的第一套邮票诞生。

    武汉民间历史文化研究者陈勇珍藏了这套邮票。据他介绍,邮票初稿图案本来是毛主席像,但中央认为临时性、地方性的邮票不宜用毛主席像,经反复修改后定稿为工农兵3人式图案。

    此后,武汉又接连发行了两套邮票。其中一套的图案为齿轮与麦穗环绕五角星,在五角星的中间,是长江与汉水两江交汇的地理特征并标出了三镇,是迄今为止唯一标注出武汉三镇的邮票。

    第三套邮票《武汉解放纪念》共6枚,面值分别为70元至1000元(旧币),图案分别由武汉三镇标志性建筑“武昌黄鹤楼”、“汉阳晴川阁”、“汉口江汉关”三种图案组成,邮票下部均印有“武汉解放纪念”、“1949”等字样,特别是江汉关的那一枚,则表现了解放军队伍浩浩荡荡进城的场面。

    1949年8月份开始,这三套邮票从武汉发行到了广东、广西、江西、河南等省。资料记载,像这样专门为纪念一座城市解放而发行纪念邮票的,仅南京、上海、广州、武汉4个特大城市。如今,这些邮票已经成了众多集邮爱好者心中的珍宝。

附图略▲武汉邮政流动邮电局。

    ▲20世纪80年代的邮政信筒——筒箱收寄。

    ▲(右上图)投递员出班,将邮件送往千家万户。

    ▲(右下图)20世纪70年代用户在邮局内填写单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