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电报封实物,从公历1882年5月5日至1883年6月15日,仅跨时一年多。为何其存在时间如此之短?这要了解一下我国的电报发展史。
我国最早的电报线路,于1877年8月18日首先在台湾动工兴建,同年10月11日完工。电报线全长95里,这是我国近代电信史的新开始。
1879年3月,北洋大臣李鸿章迫于政治形势,决定兴办中国第二条电报线路,由大沽口至天津,史称“津沽电报”。
到了1880年,李鸿章为沟通南、北洋联系,于同年9月16日发出《请设南北洋电报局奏折》,18日光绪皇帝批准李的请示,李鸿章即于同年10月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并委托外商大北电报局代为订购相关器材,次年4月即从上海、天津两地同时开工,至12月24日全长3075里的津沪电报线完工,并在天津紫竹林、大沽口、济宁、清江浦、镇江、苏州、上海七处设立电报分局,于12月28日正式营业,且免收报费一个月,以作宣传。1882年4月,津沪电报由官办改为官督商办。贴有大龙邮票的电报公文封,即是官督商办后才产生的。
由于津沪电报尚未通达当时的政治中心——北京,故上海发往北京的电报,就要靠天津以“邮转”的方式传送,著名的大龙中文电报封,即是此段历史的证明。
存世的“天津大龙中文电报封”均为沪发至津的电报,再由天津邮送至北京,津京之间,邮路当天可达。至于为何未见有1883年以后的此类公文封,原因是稍后北京已开通至沪的电报线路,不用经津局转发。
至于稍后出现的电报公文封(贴票封最迟为1883年1月18日,公文戳封最早为1883年4月26日),不再贴用大龙邮票,是因为海关税务司署自1882年12月22日发出通札,规定海关免费公文戳记可用于公务,也可用于海关关员的私人函件。而电报局与海关关系密切,收件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又是海关的顶头上司,故当启用海关公文戳记后,海关以“免费”方式代运天津电报局函件,自在情理之中。
附图选自《中国邮票博物馆藏品集·清代卷》,图1为贴用大龙邮票的中文电报封,图2为盖“公文免费”戳记的中文电报封。
图1 图2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