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集邮史
小学那会儿,最高雅的娱乐便是一帮小伙伴们在一起集邮。那时是真正的集邮,全是用过的盖销票。邮票是粘在用过的信封上,先浸在冷水中,等邮票从信封脱下后,轻轻揩去邮票背面的浆糊,再将邮票晾干,夹在自制的集邮册中。要想集全一套“纪”字头、“特”字头邮票,相当的困难。4分、8分面值的邮票寄信中常用到,而面值像20分的、1.5分的就不容易集到,那时航空信才10分面值邮票,挂号信也要不了20分。只有寄包裹才看得到,而包裹单邮局是全部收回存档的。
文革中的“文”字邮票是最值钱的,可惜也是最难集全的。破四旧后,人心惶惶,有几个人敢“贼心不死”呢?1968年7月20日发行的“毛主席语录”邮票,全套4枚,合计面值才0.40元,《中华人们共和国邮票价目表》(1997年)已标明核算价为25000元。由于存世极少,价格便飞飚了。我有几张林彪题词、毛主席去安源,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等,可惜全是盖销票,便只能自己欣赏了!
在中学教书是我集邮的黄金时代。学生们知道我有这爱好,纷纷帮忙搜集,并一起探讨。那时我教高中三个班,又兼一个班班主任,但这样集到的邮票良莠不齐、品相不好。便开始变“集”邮为“买”邮了!不抽烟、把兼课的额外补贴(微薄的很,兼一节课一元钱)全耗在购买邮品上了。并购置了放大镜、专用镊子,订购了集邮杂志。选一天气好的日子欣赏邮票,(南方梅雨天是不敢拿出来看的)白纱手套一戴,俨然一幅专业样子。
我集到一套“J56·提高健康水平,提倡戒烟”邮票(全套2张,总面值0.68元,1980年4月7日发行),其中第一张画面上的半边肺部少套红色(正常邮票一边肺部红色、一边白色。)激动的很,认为“淘宝”得到了变异票,又投稿,又请人鉴定。邮友起哄:说价值多少多少。折腾了一阵,连个泡沫都没有。
成年人集邮,拉动了中小学生集邮的也不少,引发了轰轰烈烈的集邮热潮。我的学生李辉(中学同事李香凝的儿子)从家中拿一本邮册到学校给同学看。课间操只二十分钟,待他回来时,邮册便不翼而飞,气得在一大帮老师、同学面前嚎啕痛哭!我的小姨子从师大给我寄来一大叠邮票,她在信封背面写道:内有邮票,请勿折叠!其后果可想而知:连信都看不到!
我喜欢“T”字头的特种邮票。一般都是在邮局门市部买的。印象最深的是一张“中国绘画·唐·簪花仕女图”(小型张),面值2元,1997年已标明核算价800元。
我也喜欢小本票,内有邮票设计者简介,一般都是小连张。
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买小全张、买整版票等,直到掏空口袋。
但要及时关注报纸,什么时候发行新邮票,立马抢着去买,晚了有时买不到。一些稀缺票,门市部大做人情,熟人来了才有。常常悻悻而回。只得到一些小县城去,那里买的人少,分量稍充裕点。
有些邮品如:“1984年5月·南昌市集邮协会成立纪念”,画面设计用的是南昌八一起义的画面,存世很少,很有纪念意义。
我一朋友横峰县苏万春科长,用一套新军装,换来四连张T46·庚申年猴票。一次他同学聚会,他一时醉醺醺,便拿出邮册炫耀,几天后却发现四连张被撕去一张。告诉我时,忍不住满脸泪水。我向他表示同情:这行为有甚于焚琴煮鹤!一张8分面值的猴票,1997年已标明核算价1600元,何况四连张!
随着集邮的人越来越多,后来就有了集邮公司,要预订集邮卡。每年11月预付来年一年的所有定金,届时便去“拿”邮票。但集邮公司不守信用,一些临时发行、没有面值的纪念张便藏匿起来,哄抬物价。
当地成立的集邮协会,却像现在的北京“长安俱乐部”“京城俱乐部”,不是头面人物,哪进的去?一些发行量少的邮票,被集邮协会会员瓜分了不少。真正集邮者哪有份!
再后来有了年册,集邮公司拿不到,就到邮商那儿买,反正每册多不了二三十元。年册中有文字说明,装帧漂亮。就这样,我集齐了1985年至2004年的全部纪念邮票、特种邮票。
每年都要买集邮杂志,为的是一张最佳邮票评选纪念张。
有时拜访朋友,送本邮票年册,花费不多也不失风雅。
我小舅子出国,给我带来一些国外、香港、台湾邮票。那时省外贸公司景气,一年出国四五趟。看着那不亚于大陆的设计精美的邮品,却想到大陆发行量,动不动一个票就发行几个亿张,抢钞票呀!后来省外贸公司改制,他一个小科长,拿了十余万“工龄费”,便一直在家吃老米了。
2004年以后,全面接轨市场经济,邮市像股市,一路下滑。再也看不到集邮公司门前拥挤的场面,邮市也有价无市了!我的一个中学同学周以春,市磁性材料厂下岗后,蹲在邮局门口,把他几十年集的邮票,一张一张全叫卖光了!
自那以后,我一张邮票没买。
2008年,我到上海最大徐家汇邮票市场去看了看,门可罗雀。问邮商:邮票还有行情吗?邮商答:侬就在屋里厢等着吧!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