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国发行的自动化邮票中,只有中国的“自1”邮票边缘上有数条5-6毫米长的线段(简称“边线”)。这种边线并非存在每枚邮票上,在打印的时候发现每隔10枚会出现两枚带有边线的邮票,也就是说在每十二枚“ 自1”邮票中,只有两枚邮票的边缘印有边线,按此计算,一卷2000枚邮票中有166对332枚带有边线的邮票。
由于购买打印邮票的时候,邮票已经被裁为单枚,因此在研究“ 自1”邮票的边线时,应将上下两枚带边线的邮票拼组成完整的边线,这样才能对边线的位置、变化等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另外邮票两边的荧光条杠也在这两枚带边线的邮票上发生间断,在线齿的两端(或一端)还有两个(或一个)大小不一的黄色荧光点。由此可以看出,带边线的邮票上有较多的信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这些边线中横线长约5毫米,竖线长约6毫米,类似于整版邮票边纸上的电眼。从边线的位置和排列可以认为:边线主要是起裁切对准作用。
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边线是由绿色和黑色两种颜色重叠印刷而成,先印绿色,再印黑色。从印刷错位的边线上可清楚地看到这两种颜色,见图1。绿色即为票中邮政徽志的颜色,黑色为票中铭记的颜色。
根据这些线段的位置,目前发现了两类边线,每类边线因裁切位置的不同,又产生左右两种和上下三种不同的变化。
A类:横线在线齿左端。
在竖向裁制成卷邮票时,裁切位置的左右变化,使邮票左右两边竖线的数量有多有少,也并非都是完整的竖线。根据邮票左右两边竖线的多少,可将A类再分为两种小类:
A1类:两枚自动化邮票右边有两条竖线,左边有一条竖线。
A2类:两枚自动化邮票右边有两条竖线。
由于横向裁切时,裁切位置的上下变化,使横线的位置也产生三种不同的变化,分别存在于上下两枚邮票上(即横线在上枚邮票、两枚邮票各有一部分、横线在下枚邮票)。
图2、3、4为A1类的三种不同的横线变化情况。图5、6、7为A2类的三种不同的横线变化情况。
B类:横线在线齿右端。
B类也可同样再分为两种小类:
B1类:两枚自动化邮票右边有一条竖线,左边有两条竖线。
B2类:两枚自动化邮票右边有两条竖线,左边有一条竖线。
横线的位置也同样有三种不同的变化。
图8、9、10为B1类的三种不同的横线变化情况。图11、12、13为A2类的三种不同的横线变化情况。
经过拼组,推测边线在未裁切时的样式是AB两种边线互相间隔排列,即:BABA,但宽有几枚邮票尚不清楚,图14。从拼组后的情况可以看出,未裁切时的边线是一条竖线和一个“T”形线构成一组(简称1组),两条竖线构成另外一组(简称2组)。
1组:上边竖线是由5毫米绿线和6毫米黑线叠印而成,且位置略靠下;下边“T”字线的横线中,绿线和黑线都是10毫米,“T”字线的竖线中,绿线5.5毫米,黑线5毫米。
2组:上边竖线是由6毫米绿线和5毫米黑线叠印而成,且位置略靠上;下边竖线是由6毫米绿线和4.5毫米黑线叠印而成。
了解了边线的完整形态和各种变化后,就可对某一枚邮票上的边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类。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