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展示的是一枚1897年扬州至北京的实寄封。此封为中式红条信封,信封正面右边书写“内安要家信烦速寄京都 宣武门外下斜街交 南皮张宅内吴寓”,中间为“翰林院吴老爷敬修开启”,左边落款是“吴蓉荪缄寄”。信封背面中缝封条写着“护八月二十九日扬州”字样,说明这封信是从扬州寄发的。
不过,这封信寄发时大清邮政扬州邮政局还未成立,所以信封上见不到扬州邮戳。然而我们从信封正面左上角的“紧要函件速交酒酌付”字样可以得知,这封信的寄递是交民信局办理的。民信局将此信从扬州带到上海,又从上海邮政局挂号寄往北京。信封背面盖有红色“R”字戳和“挂号信件RlCl5TRED”中英文条形戳。按照当时的邮资标准,埠际信件邮资洋银2分,挂号另加资费4分,合计6分。信封背面左上角贴红印花加盖小字“暂作洋银贰分”邮票1枚,倒贴万寿2分银改“暂作洋银贰分”大字短距邮票1枚,而右上角有一处贴票后脱落的痕迹,估计那里原来也是贴的1枚“暂作洋银贰分”邮票。两枚邮票上共销一枚蓝色英汉大圆戳,戳的双圈内上方为英文“SHANCHAI”,下方为中文“上海邮政局”,中间横线上方为英文阳历日期“26 SEP 97”,即1897年9月26日,横线下方为中文阴历日期“(光绪)廿三年九月初一日”。背面左上方和下方也有英汉大圆戳的印迹。民信局于阴历八月廿九日即阳历9月25日在扬州收受信件,第二天就能赶到上海寄发,说明工作效率也是相当高的。
此信的到达地北京邮政局没有盖邮政日戳,却在信封背面倒盖了一个长方形的蓝色中文戳记:“信资付讫 别无索取”,表示信资已付足;收信人不必再给邮差付邮资。大清邮政初期,北京邮政局经常在各地寄往北京的信件上加盖此类宣传戳记,以示国家邮政与民信局的区别。
此信的收信人吴敬修应是河南籍人氏(中州是河南省的别称),他的家人吴蓉荪可能是客居扬州,因家有要事而寄发了这封信。信封背面下方还盖有一个红色印章:“上洋宝善街东义仁盛第二家”。因扬州没有叫“上洋”的地方,因而不是吴蓉荪的住址。经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在上海寄发的民信局封上常盖有“上洋x x信局”印记的,因而可以判定,这个印章上的12个字就是收受该信件的民信局在上海机构的地址。(编者按:上洋即上海)
注:图片上的小龙5分票为后贴.图片来于<红印花封片简执据存世考>286页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