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再谈“防盗加盖”与“防倒加盖”

“防盗加盖”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初称“控制加盖”邮票,简称“防盗票”。1856年墨西哥首先使用,在未分发的邮票上加盖收票邮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1883年才结束。我国的“防盗加盖”票最早是在 1925年4月9日,黑龙江汤原县邮局在民国邮票普9《北京二版帆船、农获、牌坊》邮票上加盖的。“防倒加盖”票我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最早是在普 24《中国石窟艺术》4种高面值邮票上加盖,而后扩展到其他低面值邮票。加盖的戳记大多是胶质滚动式印章,少数也有固定印章逐一加盖的。加盖的颜色有红蓝紫黑等多种,印章上的文字也五花八门。除大多数是邮局名称外,也有“邮政编码”、“邮票代售专用章”和“核发”等等。

我国最早使用“防倒加盖”的邮局,确实难以认定。较早的于1991年,江苏徐州市淮东邮电支局,票上加盖有“淮东邮电支局售票专用章”。之后,1998年9月邮电分营后,徐州市邮政局决定在全市推行,成为我国最早在全市实行“防倒加盖”票的邮局之一。

“防倒加盖”票是随着“打折”票的出现而应运而生,亦将随着“打折票”的根除而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