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陆会胜船长签名“大洋一号”环球科考纪念封

 

          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首次环球科学考察纪念封

                   (船长陆会胜先生签名)

邮戳介绍:200542日离青岛;52日抵密克罗尼西亚波纳佩;627日抵美国夏威夷 火奴鲁鲁;829日抵墨西哥阿卡普尔卡;106日抵牙买加 金斯敦;1118日抵南非开普敦(邮戳为当地文字);1121日离南非开普敦(邮戳为英语);200617日抵新加坡;122日返抵青岛。

 

                 

 

               陆会胜先生在船长室内为纪念封签名

                 

 

 

               到“大洋一号”船拜会陆会胜先生

                  

   陆会胜船长签发的《中国首次大洋环球科学考察穿越赤道》证

                 

          正在青岛港口检修的“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

希望之船、梦想之旅

—“大洋一号”环球科考纪念封

    2005年4月2日,青岛市团岛中苑码头成为全国人民和青岛市民关注的焦点。上午11时许,通过中央电电视台陆、海、空现场直播的镜头,全国的电视观众目送“大洋一号”科考船缓缓驶离。这艘全国最先进的综合考察船,将带着我国几代“海洋人”的梦想远赴三大洋,开始我国首次历时约300天的环球远洋考察。为此,中国大洋协会、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青岛市邮票公司联合发行编号为QDJF-365的纪念封1枚。

    5600吨级的“大洋一号”总长104.5米,原名“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曾是前苏联的一艘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1994年由中国大洋协会购买并经过初步改装后,命名为“大洋一号”。之后“大洋一号”先后执行了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七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任务,勘称开展远洋科学考察的“主力船”。为了本次航行,“大洋一号”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改装,浑身上下被高科技武装,其动力定位系统、电视抓斗和潜钻以及测深测扫声呐等一批仪器装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一举跻身国际先进科学考察船行列。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老一代海洋工作者就提出了“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奋斗目标。但由于种种原因,对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综合考察一直未能成行。此次环球科学考察,使我国海洋界期盼的“进军三大洋”的夙愿成真。

    “大洋一号”搭载船员30名,随船担负科考任务的科研人员42名。这次航行共分为6个作业区,并将停靠5次。相当一部分队员只是执行某个航段的任务。前后轮换的调查队员加起来将有六七十位。这次环球大洋科考的总目标是,对相关的大洋中脊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对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生物资源和相关环境开展调查。

    “大洋一号”首次环球科学考察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更是我国大洋考察前所未有的壮举。“大洋一号”选择从青岛出发,会让这座海洋科研力量占全国60%以上的“中国海洋城”更好地走向世界。

    纪念封的背面这样写到:600年前,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为中国人留下了辉煌的一页。600年后的今天,2005年4月2日,“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满载中国人民的重托,从青岛港启航,横跨三大洋,执行我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任务,为人类和平开发与利用国际海底资源谱写新的篇章。

    “大洋一号”历经297天,43230海里的航行,于1月22日顺利返回青岛港,圆满的完成了科学考察任务,取得了许多开创性成果,成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海洋科研能力,为人类探索海洋未知领域,和平利用海洋资源作出了贡献。随船环球的少量纪念封成为了藏界争相追逐的“珍品”,因为它承载着我国几代“海洋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