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1898~1969)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湖南宁乡人。1898年11月24日生。少年时期在家乡上过私塾和小学,1919年中学毕业。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到苏俄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2年回国从事工人运动,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前身)工作。不久,受党的委派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代主任、主任。1925年5月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1927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在上海、天津、北平、哈尔滨等地从事秘密工作。1930年夏赴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当选为执行局委员。
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秋回国,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长。1932年冬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团、第五军团中共中央代表和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1935年1月在贵州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6年春赴华北,任中共中央代表,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对过去中共党员的秘密工作中的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评,提出了关于白区工作的正确的理论和策略。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坚持党的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领导了华北抗日根据地和山西抗日新军的创建工作。1945年5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科学地概括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精辟地提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个稳定成熟的领导集体。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他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主持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决策。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随后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在制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60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困难,他深入实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明确提出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并与周恩来、陈云、邓小平一起制定了一系列注重实效的政策措施,支持和指导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正确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长期主持中央一线的工作,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思想理论。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施行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他在党的建设方面有突出的重要建树,所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等,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错误的批判,遭到林彪、江青集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被撤销一切职务。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仍然对党和人民、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充满信心,坚信“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开封病逝。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恢复刘少奇的名誉作出专门的决定。主要著作收入《刘少奇选集》(上下两卷)。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武汉刘少奇故居
如果不是看到标识牌,你很难相信这里就是刘少奇旧居。汉口友益街的尚德里,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原有的里份房子只剩下2号这一栋,还是有关方面反复打招呼才保留下来的。在周围高高的居民楼中,它成了一个孤岛,已经失去了原来的生存环境。 走进石库门,里面原有的大厅也被住户搭墙分隔,全不见大户人家的格局气派了。从窄窄的木梯走到楼上,同样是拥挤不堪。问刘少奇夫妇居住过的那间房,住户老梁说锁上了,长期没有人来住。 现在来看,这栋老屋确实有些破败,不适宜居住了。但是,上世纪20年代,这两层楼带天井的典型公寓,跟附近的德林公寓、詹天佑公馆、叶开泰公馆等显现出紧靠租界之区的高雅之气。1926年10月初,北伐军攻占武汉,大革命的中心从广州移至武汉,中华全国总工会拟在汉口设立办事处,委以刘少奇为办事处秘书长。同月21日,刘少奇与夫人何宝珍就从广州赶赴武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迁汉作准备工作。当时,中华全国总工会办事处设在友益街16号湖北省总工会院内,刘少奇夫妇就近居住在斜对面的尚德里,来往十分方便。 年近而立的刘少奇和比他小4岁的何宝珍双双身影出现在这街衢巷陌中,开始了他们短暂却温馨的江城岁月,如同江那边武昌都府堤的毛泽东和杨开慧一样。 尚德里2号既是刘少奇夫妇居住的地方,又是全总和省总工会领导同志开会的地方,并经常有外地和武汉三镇的工友、基层工会负责人来找刘少奇。于是,沏茶倒水做饭的事便由何宝珍承担了,有时很晚了还弄夜宵。刘少奇当时身兼数职,工作十分繁忙,何宝珍对他体贴备至,冬天准备好火盆,夏天为他摇扇。何宝珍身怀六甲,仍夜以继日地帮刘少奇誊写文稿,整理材料。 1927年3月,刘少奇夫妇的第二个孩子爱琴在这里出生。刘少奇在武汉期间还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行前,他们夫妇考虑到革命漂泊不定,带着孩子不方便,就把出世才4个月的女儿刘爱琴送到汉口一位工人家收养,直到1938年,刘爱琴才由在武汉的 周恩来帮助找到送到刘少奇身边。1927年7月上旬,在国共合作面临破裂、革命形势极为凶险的紧要关头,党安排在武汉已暴露身份的领导同志疏散到各地,心力交瘁的刘少奇被安排到庐山养病,何宝珍也一同前往,双双离开了武汉。 解放后,刘少奇多次来到武汉。1958年11月21日至12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昌召开。刘少奇来武汉出席会议。会议期间,他重访了汉口友益街16号和尚德里2号——这两处他大革命时期居住过工作过的地方。 岁月匆匆。作为刘少奇的故居,尚德里2号解放初就成为市文化局机关用房的一部分,后拟辟为刘少奇陈列馆,但“文革”暴发后此事被搁置。1982年它被列为武汉市 窗体顶端文物保护单位,但这里已住进许多居民。曾在这里住过15年的蓝蔚先生介绍,这里楼上楼下各有明两间暗两间,每间面积20平方米,共住着8家人,邻里亲情十分浓厚。但目前此楼的破败和居民的拥挤,使这处十分珍贵的名人故居失去了应有的光彩,如何让它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是需要我们好好考虑的一项工作。 2008年11月24日上午10时,在江岸区友益街邮政支局举行实寄刘少奇诞生110周年纪念邮品活动,欢迎有兴趣者踊跃参加。活动组织者设计纪念戳一枚(见上图)。外地跟帖者都会有收获。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