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渝州邮政沿革鉴略

 

出邮书难,出一部史实邮书更难。一部史实邮书不但要求编写脉络明了,梗概清晰,而且要求行文论事严谨,经得起考究。《渝州邮政沿革鉴略》作为一部重庆的史实邮书,正谓该书作序道:“该书……历时三年方告完成,洋洋洒洒的数十万字,图文并茂,以充实的内容,表达了重庆邮政历史沿革的方方面面,集重庆邮政历史之大成,堆珠砌玉,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其中有些资料尚属首次披露,均弥足珍贵。……也是重庆集邮界奉献给中国邮坛的宝贵礼物。……”既然是有关重庆的史实邮书,按说就应该尽心尽力把这本书编撰好,向读者贡献一本高水平、高质量的集邮图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编写脉络混乱,没有清晰梗概,错别字、语句的错误比比皆是。这样一本讹误百出的史实邮书,怎样面对世人?

一 错误较多

彩页18页图录中T41与内页255页中T40作者未就该图作解释说明,不明该图是何用意?彩页22页图录中1998-14重庆港”应为“重庆风貌”;同页1999-192001-112007-18为何不能与1992-18刘伯承元帅像”名称统一为“聂荣臻元帅像”、“赵世炎烈士像”、“杨尚昆同志像”?目录4页章节第五章之后就是第九章,难道还有第六、七、八章未完成,待以后作补充?如果是编排笔误,那么目录8页英译就不应该犯同样的错误。内页5页左16排“高永镇”应为“高家镇”。6页左倒数12排“就重庆沿长江辖内就有朝天驿、白市驿、温汤驿、百节驿、铁山驿、冷水驿、……”笔者参照清嘉庆《重庆府志·武备志·驿传》详载,白市驿、温汤驿、百节驿、铁山驿、冷水驿均为陆驿,并无水驿设置6页右1排“石城水驿”应为“在城水驿”。右8排“东驿”应为“东皋驿”。7页右3排“□涂驿”应为“襄途驿”。右13排“10”应为“数十处”。6页右1113排“在巴县(重庆)驿站、铺递,影响很大,长期流传许多场镇,仍以驿、铺命名,如白市驿、铜罐驿、石桥铺、邮亭铺等数10”。在15页右倒数68排又重复出现。16页左12排“西路旱路”应为“西路旱塘”。42页右1排“CHUNG KIMG”应为“CHUNG KING”。43页右1排“内框中是日、月、年”应为“内框中是年、月、日”,“注销”应为“销注”,右倒数12排“中间横行为日、月、年”应为“中间横行为年、月、日”,我国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文字书写方法和读法均是由右至左,既然要做到以史为鉴,那么就不能在这方面颠三倒四。49页右1718排“宣统三十一年”,到底是光绪三十一年还是宣统三年?。70页左10排“记念戳”应为“纪念戳”。101页左倒数2排“1949130”应为“19491130”。右倒数10排“194212”应为“194912”。102页左倒数36排,右347920排“川东邮电管理局”应为“东川邮电管理局”。288页左倒数14排与292页左倒数8排“杨□公”应为“”。280页左倒数56排“大足石刻群分布较广,……总计10万余躯”,而298页右23排“有唐朝至南宋时期的雕塑共5万余尊”,大足石刻造像到底是10万余还是5万余

二 叙述欠清

12页右616排“史书记载,……可见邮驿之设置对昭君出塞起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试问,是因为邮驿的设置才使昭君出塞和亲?如果不设置邮驿,昭君就不出塞和亲?邮驿的设置对昭君出塞起到了怎样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

14页左倒数9排与右倒数11排同讲大宁县(今巫溪县)的递铺,左16排与右4排同讲奉节县(古时夔州)的递铺,左15排与右倒数3排同讲忠州(今忠县)的递铺,左倒数15排与右12排同讲巫山县的递铺,左12排与左倒数3排同讲云阳县的递铺,左倒数11排与右倒数16排同讲开县的递铺,在递铺章节内有6个地方的递铺同时重复出现,笔者相互对比之后,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后者是前者的补充还是当时有6个州县的名称是重复的?还是另有用意?

52页左34排“民国2年(1913年)实行新邮划区制”,59页左34排“民国3年(1914年)实行新的划分邮区制”,同样实行新的划分邮区制,时间为何前后矛盾?

52页左倒数45排“东川邮务管理局于民国八年(1919年)迁出海关”,59页左1619排“东川邮政管理局于民国八年(1919年)……迁出海关”,两文均述民国二十年(1931年)才将东川邮务管理局改称东川邮政管理局,为何前后两文在同一时间而名称却不相同?

94页左倒数1排“疏建区”,右7排“疏建区”,右倒数1排“疏散区”,该页同时出现“疏建区”和“疏散区”,到底是“疏建区”还是“疏散区”?请给一个统一的称呼。

95页右2排“沙坪坝——北碚一线……由重庆至南充的长途局车带运”,4排“高滩岩——青木关一线……由重庆至永川的长途局车带运”,96页左11排“沙坪坝——北碚一线……仍由重庆至南充的长途邮车带运”,13排“高滩岩——青木关一线……仍由重庆至永川的长途车带运”,到底是“长途局车”还是“长途邮车”?还是“长途车”?请给一个标准的说法。

104页左1排“1949111日,贵州地处云贵高源,……全省面积为176千多平方公里”中“”应为“”,再有“ 1949111 ”莫名其妙的摆放在这里是何用意?是1949111日 ,贵州才地处云贵高原的?还是什么意思,不得而知。

237页左倒数13排“……全套10枚横条。四周未打孔,故其中8枚,左右上下无齿孔。左边第1枚仅右边一侧一边有齿孔,右边第10枚则仅左侧一边有齿孔。”中“全套”应为“全张(印刷张)”。再有这段文字叙述有误,其一:既然是全张10枚横条,四周未打孔,就应该是10枚,左右上下无齿孔?叙述完之后再来画蛇添足解释有8枚左右上下无齿孔。将其改为“……全张10枚横条。左边第1枚仅左边一侧一边有齿孔,右边第1枚则仅右侧一边有齿孔。其余四周均未打孔,故其中8枚,左右上下无齿孔”不是更好?其二:笔者按照上述“左边第1枚仅右边一侧一边有齿孔,右边第10枚则仅左侧一边有齿孔。”进行比较之后,发现左右上下无齿孔的只有6枚,并非文中所述有8枚。如果是“左边第1枚仅左边一侧一边有齿孔,右边第1枚则仅右侧一边有齿孔。”这样才能对应上述“故其中8枚,左右上下无齿孔”。其三:“右边第10”的说法有误,右边第10枚就应该是从右向左数到第10枚,就应该是左边第1枚,那么就是左边第1枚左右边两侧都打孔,也能对应“故其中8枚,左右上下无齿孔”的说法。这样一来,何必那样罗嗦的叙述呢?何不“仅有左边第1枚左右边两侧打孔,其余四周均未打孔,故其中8枚,左右上下无齿孔。”这样简明扼要的叙述呢?不知笔者是想怎样叙述?作为权威书籍为何用词不当,叙述欠清?

三 脉络混乱

第一章古代邮驿站。“渝州通信的起源”里面讲到邮驿、铺递、塘汛,之后又单列章节讲邮驿、铺递、清乾隆年间重庆驿塘兵员配备况略、东川驿路“东大道”、“三峡邮路”。为何不能将邮驿、铺递、清乾隆年间重庆驿塘兵员配备况略、东川驿路“东大道”、“三峡邮路”连贯在“渝州通信的起源”中?如果按照编者的思路编写,那么就应该将东川驿路“东大道”、三峡邮路并入邮驿内,因为东川驿路“东大道”讲的是陆驿,三峡邮路讲的是水陆驿。将清乾隆年间重庆驿塘兵员配备况略里面的驿和塘分开,并入邮驿、铺递内。之后再写巴蜀邮驿的文化传承。

第二章清末民初民间通信。该章节既然是讲清末民初的民间通信,为何又要牵强地将“重庆地区邮政机构初创概况”和“綦江东溪早期邮局遗址”罗列在该章节?为何不能将“重庆地区邮政机构初创概况”列入邮政开办章节内?“綦江东溪早期邮局遗址” 的前身是民信局?该局有何特殊之处需要单列篇章来写?

第三章重庆开埠。将“重庆海关兼办邮政”列入第四章邮政开办不是更好?

第五章抗战时陪都邮政。“抗战胜利记功碑”一节与重庆邮政有何关系?是抗战时的陪都邮政加快了抗战的胜利结束,为纪念陪都邮政在抗战中作出的巨大贡献而建立的抗战胜利记功碑?还是什么原因需要将“抗战胜利记功碑”一节罗列入抗战时陪都邮政章节中?是否太牵强了?

读完全书,顿失所望,作为史书,编写脉络混乱,使人看了没有清晰梗概,不知该书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既然是邮政沿革鉴略,“略”是有了,那么“鉴”又在哪儿?。既然为保证质量,特邀请市邮政局等领导和集邮界知名人士把关,并在编写方法等方面作指导,还动用重庆集邮界知名人士编写,“历时三年方告完成”为何该书章节文章前后颠倒,忽左忽右,文不对题。正如编后记所说“编写水平有限”,笔者认为出书还应严谨。仅一孔之见,还望方家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