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维埃邮政3角邮票。此票暗蓝色,石印,无齿。苏维埃邮政成立于1932年,是各个苏维埃区域邮政的总领导,同年5月发行邮票,全套有7种面值,其中3角为最高面值。据说,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曾在陕北获得全套邮票(包括3角票)。但在我国集邮界却长期未见3角票,直到1986年它才首次露面,票面上盖有“中华苏维埃西北邮政总局”日戳。此票存世罕少,因其为总局发行,且各区均能使用,故倍受重视。
二、赤色邮政花卉图2分邮票。此票红色,石印,无齿。约于1931年在江西东北革命根据地发行。在相当长时间中。存世的仅知有一个实寄封。直到1985年全国解放区邮票展览时,才有2枚新票展出。此票上承印有“江西东北邮政”的邮票,下启图样相同的“苏维埃邮政”邮票。这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邮票中是唯一的,这也是它倍受重视的原因。
三、抗战军人纪念邮票。此票红色,石印,无齿,1938年晋察冀边区临时邮政发行。据说当年共印了6万枚,现存的当然远远少于此数,但也不是太少。然而由于它是解放区的第一套纪念邮票,所以身份自高,市场上也显得求大于供。它原是专供军人使用,被称为中国第一套军人贴用邮票。它每枚可寄一封平信,又是中国第一套单位邮票。它的图样和文字也是中国第一套战斗题材的邮票。以上的特点使它成为拥有4个第一的一套区票。
四、淮南区“稿”字邮票。红图黑字,石印,无齿,1942年发行。它是中国第一套专供寄递报刊稿件用的免费邮票。它的发行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环境。那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邮政、交通、报刊出版常常是合为一体的,所以才有此免费邮票的问世。后来邮政和报社分开经营,就不再有这种邮票出现。
五、苏皖边区红“便”邮邮票,红色,锌版(凸版),无齿。正如许多有名的珍品一样,它们的成名与是否正式发行并无直接关系,中国清代的“万寿”第二版即是著名的例子。红“便”邮可以说是另一个有力的证明。1946年它印成时,已因邮资加价而失去了效用,因此就将之(面值6分)加盖为“75分”后出售,这里面有一全张发生移位漏盖。左边一直行(10枚)没有被盖上。邮局的营业员将之剪除时被一位集邮家看到后留下来。于是这10枚漏盖票多有剪过后的拼接痕迹。后来,在边区邮政管理局的“邮票样册”中,也有未加盖的红便邮,这些可称为“未剪过”的。其刷色略淡(剪过的刷色较浓),流出的也不多,不到10枚,也就是说,两种总数不到20枚。
六、山东区地图1元,红色,石印;无齿,此票存世量极少,我们目前只知道天津、香港有几位集邮家收藏。当然,还有某些同时期的区票特别是加盖票存世数量少于此种票,但身价远不如它。因为它是以“山东战邮总局”名义发行的正式邮票,可以说是山东战邮1942年发行的第一套邮票。根据研究,此票的面值(1元)应属后期(约1945年)添加的’,为全套邮票中面值最高的一种。
七、晋绥边区毛泽东像15元新票,桔黄色,石印,无齿。1946年晋绥邮政发行了9枚一套的毛泽东像邮票。其中的15元30元两种新票比较难得。
八、中原邮政毛泽东像10元新票,浅绿色,石印,无齿。中原邮政于1948年发行第一套正式邮票,也称 “鲁山版”邮票。全套票中以10元、20元者少见;10元新票更少(旧票也不多)。在许多中外著名邮集中以及中国邮票博物馆的藏品中都缺此枚新票。在市场上很难见到,双连、四方连等更没有听说过。
九、陕甘宁边区加盖“暂作”60元邮票。原票绿色,面值1元,铅字扎戳,手盖红色。延安,原是中共中央所在地,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内战后,这里便成为战争的重灾区,破坏严重,使得本不稀少的邮票变得十分珍罕;两种加盖大写中文“圆”字邮票就是这样。这枚60元票,以前只见有倒盖一枚,曾被推测为试盖样票,直到1980年以后发现了正盖的,才被证实为陕甘宁邮政管理局正发行的邮票。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