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以为,集邮的最大乐趣在于它孜孜以求的过程,最终的结果如何或许并不是最为重要的。集邮者之间相互寄首日封是联络感情、互为沟通与学习的一个非常有效地渠道,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更是别具韵味,在集邮者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但是,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并没有使这项优良传统得以发展下去,特别是编年邮票发行序幕的揭开之后尤其如此。收集首日封的集邮者之所以持续锐减,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编年邮票每年的发行量都高达数千万套甚至过亿套;收集邮票都失去了最为基本的价值,收集以它为载体的首日封哪还能从中享受到乐趣。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每套邮票首日封的发行量仍在10~20万套之间,像“奥运会开幕”邮票首日封的发行量更是高达120万枚。难道市场真有这么大的需求吗?
在JT邮票发行的年代,JT邮票首日封的发行量一般都在几千套至几万套之间,T41“从小爱科学”小型张首日封仅有5000枚;而进入编年邮票发行的年代之后,首日封的的发行量陡增,“壬申年”邮票首日封更是超过了170万套,已经等同于“垃圾”产品,集邮者岂能对其产生兴趣,享受快乐也就无从谈起了。首日封在邮票发行的当天交当地邮局邮寄后,就成为了首日实寄封,它兼有首日封和实寄封两者的特点,具有更大的邮政史料价值。
有的集邮者在买到首日封以后就收藏起来,不愿意交邮局实寄,怕弄脏了邮票或者首日封上的图案。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全面的,因为只有通过邮局实寄,首日封才更有集邮价值。可,别看现如今编年邮票首日封的发行量大得惊人,但即使是在首都北京的集邮者要想在发行当天买到首日封也非常不容易,甚至根本就买不到;比如,
就算是能够在邮票发行当天买到首日封,购入的价格也要超过其发行价数倍,这无疑加重了集邮者的负担,从而完全失去了其收藏的本来意义。比如说,“央视”邮票首日封的售价为每枚2.1元,可集邮者在发行当天在北京邮票市场花上10元也未必能买到,外地集邮者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的“奥运会开幕”邮票首日封的售价为每枚5元,可当日市场最高价一度达到50元,而在编年小型张板块中没有一个品种的价格能超过它,实在令人费解,其泡沫是显而易见的,现在花6元就可以它,但其集邮价值业已大打折扣;“奥运会闭幕”与“残奥会开幕”邮票首日封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首日封的一大价值就在于首日实寄,现在则是集邮者花高价也不能如愿以偿,笔者真是搞不明白,发行量为24万枚的“央视”邮票首日封究竟都上哪去了,难道是被央视独家买断了?
作者:周凤迟
来源:中国集邮报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