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比亚位于非洲西南部,首府温得和克,从十五世纪末期起,纳米比亚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和德国的侵占。1890年完全沦为德国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南非当局以参加协约国对德作战为名,出兵将纳米比亚占领,并于1949年将其非法吞并。
几个世纪来,纳米比亚人民为反抗外国的侵略和奴役,曾进行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 197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每年的8月26日为纳米比亚日,肯定纳米比亚人民有权使用任何斗争形式,包括武装斗争来争取自己民族的解放,同时动员国际社会声援纳米比亚人民。 联合国对纳米比亚负有特殊责任。1946年至1967年联合国多次通过决议。要南非当局把纳米比亚交联合国托管。南非当局拒不执行。安理会也多次决议要南非结束对纳米比亚的非法占领。1978年安理会通过第435号决议,要求在联合国监督和控制下,举行自由公正的选举,使纳米比亚早日独立。然而,南非当局对联合国各项决议置若罔闻,纳米比亚依然是非洲唯一尚未独立的国家。 为支持和声援纳米比亚人民的正义斗争,邮电部发行《纳米比亚日》邮资封一枚。邮票图案是纳米比亚地图和红、蓝、绿三色组成的火炬,象征纳米比亚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熊熊烈火。封图是纳米比亚人民示威游行,愤怒抗议南非种族主义的非法占领。 设计者:黄里 纸质:布纹白纸 信封制式:西式梯形封舌 发行量:20万枚售价:0.18元
针对20万枚的发行量,该封在集邮界多年来一直都在争论有无“二次印刷”(第一次印刷为第一版『10万枚』、第二次印刷为第二版『10万枚』)之分。在此,请教各位行家里手、知晓内情人士,就此问题予以澄清。
邮电部于1982年8月26日发行JF1《纳米比亚日》,距今已二十余年都还没有弄清问题,如再不做以深究,时间愈久恐愈难澄清。以下是转摘有争议文章:
也谈JF1、JF2研究中的焦点问题 徐铭强
山西《集邮报》2003年连载刊登了耿守忠、杨治梅先生的《JF邮资封研究》系列文章。在涉及JF1《纳米比亚日》、JF2《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的研究文章中,重点探讨了JF1的一、二版与JF1、JF2的印刷过程问题。两问题多年来一直未作深究,悬而待解,应算是JF1、JF2研究中的焦点问题。
耿、杨两专家在文中大致这样认为:1、原先国内有的集邮报刊上认为JF1有第一、二版之分(日本邮趣协会出版的《中国切手图鉴》也将JF1分为初版、原版),两者的差别仅是信封上妇女像左肩“肩带出肩”(约0.8MM)与“肩带贴肩”而已。通过显微摄影照片可以看出“肩带出肩”封实属套色移位,据此两位否定了其有一、二版之说。2、JF1、JF2的印刷过程。中国集邮总公司1982年第21期、24期《新邮导报》上公布的JF1、JF2原印量分别为20万、10万枚。由此耿、杨两位专家认为JF1发行在前,JF2在后,但很有可能JF2先印,印量为10万枚,JF1后印,印好即发行,直接印量为20万枚,正好与计划发行情况相符。
文章拜读之后,很佩服耿、杨两位专家认真研究的态度,然据我了解的资料,觉得上者说法仍值得商榷,现分析如下:
耿、杨两位专家认为JF1《纳米比亚日》封中的“肩带出肩”属套色移位,从具体形式上看情况是存在的,但能否以此来推翻以往的观点呢?笔者认为单靠某个体封的定位分析是不够的。要绝知此事,宜从JF1大量实物中寻找到相应的确凿证据方能下结论。记得本人在发现1995礼仪邮资封――敬师封的高头“敬”与平头“敬”两种印次区别时就是从原箱原包的大量实物中查证出来的,由此反观JF1所谓的“肩带出肩”封,如果在诸如原箱原包之类的大宗实物中,发现其封数量较少,那么它很有可能是在印刷过程中偶而产生的套色移位封,不属版式或印次上的差别,如果“肩带出肩”与“肩带贴肩”封捆扎互不相混、数量相近的话,那么这两种区别就不能简单视之为“套色移位”了。故耿、杨两位专家观点尽管言之有理,但JF1两次印刷的可能性还是无足够证据排除。至于JF2《老龄问题世界大会》,耿、杨两位专家文中认为确有原、再版之分,各印10万枚,不过从其提供的原、再版封上的区别来看,都是一些文字笔画上的添墨、缺墨及小修饰而已,不是整个邮资封设计格式上的位置移动或别的大变化,这些差异可用来区别不同的印次,不能作为区别版式的唯一的依据,在此建议文中所用的“原、再版”术语似乎应换为“印次”为好。
JF1、JF2的印刷过程问题,福建郑启五先生曾在2000年撰写的《小面包驶向外文印刷厂》一文中以最早见证JF1、JF2印样的集邮者身份透露了一段史实。JF1、JF2的校对印样是在1992年夏他在北京外文印刷厂的排字车间同时见到的。郑先生因此怀疑JF1、JF2是北京外文印刷厂而不是北京邮票厂印刷?不过按常理分析还是北京邮票印刷厂的可能性大,事实上当时的北京邮票印刷厂的印制任务吃不饱,还时不时承揽社会上一些普通部门或单位普通信封的印制任务(如为黑龙江邮电管理局印制了带有“邮”字编号的普通信封,《哈尔滨集邮》杂志2003年4期笔者有专文介绍),北京外文印刷厂不可能也无资格去印刷这批邮资信封,那为什么JF1、JF2的印样会出现在北京外文印刷厂的车间呢?知情人讲北京只有外文印刷厂一家愿意承担信封上中英文对照的活(JF1、JF2封背均有中英文介绍文字),看来在JF1、JF2研究问题上还应引入一个“出样厂”的概念。既然JF1、JF2的校对印样同时在外文印刷厂出现过,那么两者的印刷就不太可能严格的分谁先谁后,耿、杨两位专家的观点主要是为迎合《新邮导报》上公布的印量而臆测的,事实上这个公布印量是不足为凭的,其公布的JF2的印量10万枚后来还不是又变成了20万枚,其次,从JF1、JF2的发行时间来看,实际发行时间是1982年8月26日与9月20日(JF2的发行计划时间还有9月1日之说),两者发行时间如此之短,任务紧迫,先印完JF2的10万枚,再印完JF1的20万枚,可能性很小。再者,从多年来邮票市场上反馈的JF销售信息来看,JF1、JF2的销售基本上都是成对的,很少有折开出售的,这就证明JF1、JF2很有可能是同步印刷、同步交货出厂,按发行日期发售的。总之,笔者认为,如没有更确凿的文件及资料进一步证实的话,目前由来已久的JF1、JF2先印10万枚,后印10万枚的说法仍站得住脚。以上观点纯属于个人一孔之见,基于共探邮识的目的,在此作抛砖引玉之举,以期广大邮政用品爱好者广而议之,以澄清JF1、JF2这两个焦点问题。
对于以上两个不同的观点,我比较赞同徐文的观点,原因如下:
JF.1发行之后,国内有的集邮报刊上刊出研究文章,认为有第一版、第二版之分。主要依据是JF.1封左边游行队伍中,在妇女像的左肩处,绿色的背带高出肩部约0.8毫米;有的无此特征,则是后来经过了修改。据此,前者为第一版,后者为第二版。
笔者查证手中JF1时,发现有肩带出肩1毫米者,妇女背带之所以高出肩部,是因为黑版向下方移位,绿版相对下移(其实它并未移动),致使绿背带在肩胛白地处露出1毫米,上面红、黄旗重叠的下方,红色也没有向上方移动(绿色箭头处)。
黑色向右下移动致使绿色肩带印刷在黑色肩上(扫描图上看不来,把封略微侧对光线就能看出),造成肩带凹肩。上面红、黄旗重叠的下方,红色略有向上方移动(绿色箭头处)。
如此来看所有发现这些印刷小变异既没有规则、也没有规律,根本不能说它就是一种版式。从印刷角度来区分第一版、第二版之说,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
有件事要拐回头说一下:99年底,我通信拍卖拍到一枚JF1北京首日实寄封,收到此封后,也看不出什么问题,就是感觉不踏实,随把此封寄给天津杨耀增杨老,杨老看后也没有发现问题。但是,回信中有这样几句话,一直让我心存疑问“······还好东西不假(假如有问题退都来不及了),从纸质看,系首次所印(该封印过两次),图及刷色经高倍放大镜验看,我个人认为没问题。至于到达戳不清,只能说是美中不足,但两个戳都不假。今原封退还。以上仅为个人看法,最好再和别人研究一下。······2000年4月9日杨耀增”;
杨老信中也提到该封印过两次,但是他提出了另一个新的内容“两次印刷,所用纸质不同”,迄今为止好没有谁对JF1的用纸有新的发现。
这件事情当时我是一直没有放在心上,等到想要求证的时候,杨老却已仙逝。后来与贵阳郭老通信时专门请教了郭老,因为郭老手中无有实物,也没能解开此谜,至今还是如此。
不论是“新邮导报”还是人民出版社的《邮资封片目录》等等,均未有“二次印刷”一说,我认为应以官方资料为准,纸质不同有待我们发现!
说到套色移位,它不光影响了封左配图,还影响到邮资图,已至于国内一大集邮报在通讯拍卖里出现了JF1《纳米比亚日》邮资图的火炬各色彩之间有“有黑线”和“无黑线”之品,后经笔者拍到才知是套印时略有移位都会出现的这类“假黑线”,由于套色移动位置不同,并且“假黑线”所出现的位置也不同。《纳米比亚日》邮资图的火炬各色彩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黑线”实乃各色套色移动而造成的“假黑线”。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