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国宝大熊猫极限明信片

    大熊猫(拉丁名Ailuiopodidae  melanoleuca),英文名Giant  Panda,法文名panda  géan。原称猫熊,别名花熊、华熊、竹熊、花头熊、银狗、大浣熊、峨曲、杜洞尕、执夷、貊、猛豹、猛氏兽、食铁兽、大猫熊、熊猫貔貅、白熊、黑白猫等,有中国“国宝”之称的特有一级濒危动物。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食肉目,犬型亚目,类熊科,熊猫亚科。成年的大熊猫一般长约120—190厘米,尾长10—20厘米,体重85—125公斤。特征为毛色呈规则的黑白相间(其拉丁名也因此而得),躯干尾白色,两耳、眼周、四肢和肩胛部全是黑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头圆而大,前掌除了5个带爪的趾外,还有一个第六趾(即腕骨发育成的“伪拇指”),口内长满大而平的臼齿,无冬眠行为。喜湿和独栖,昼夜兼行,性孤僻,好游荡。

    大熊猫主要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长江上游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这一系列高山深谷地带)的温带森林,活动地区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共37个县境内的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居住于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面积为13,000公里。以50种高山、亚高山竹类为主食,偶尔也吃其他植物或动物腐尸。饮水和食量非常之大。野外生活的大熊猫平均寿命约15岁,雌雄性为1:1,性成熟期是6.5—7.5岁,两年繁殖一次,多在4月发情,当年9月初在古树洞巢内产仔,每胎产1仔,偶尔也产两仔。刚出生的幼崽只有25克,一个月左右长出黑白相间的毛,体重约有1公斤,但仍不能行走,不能感光。3个月开始学步,视力达到正常。半岁后体重达13公斤左右,可以学母亲吃竹子,间接吃些奶补充营养,同时开始学习野外生存的本领。一岁时可达40公斤左右,到一岁半可达50公斤以上,并开始独自生活。

    根据大熊猫化石研究结果显示,其祖先始熊猫约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其极盛时期,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当时它们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越北部。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而它却繁衍生存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极具科学价值,故有“活化石”之称。它是熊科家族中最为珍稀,也是受到最大生存威胁的哺乳动物之一。它的种群增长缓慢,净生殖率为1.06740002。据2006年国家林业局的粗略统计,其野生数约1,596只,圈养数约161只。尤其是分布在秦岭山区的新亚种种群,它在地域上与四川种群已经分隔5万年之久,体形有一些差异,头部较圆,甚至还发现过棕色的同族。且繁殖率特别低,目前仅存273只。

    1867年春,大熊猫由旅居中国的法国传教士戴维在四川发现,两年后将第一张该动物的毛皮送往巴黎博物馆展出,并由博物馆主米勒·爱德华取名为大猫熊。它在民国时期第一次在中国展出时,是按照国际规定的通用文字排列准则,从左至右写上展品名称。但当时国内读写习惯却还是从右到左,加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名称,因将它读为“熊猫”,后又以讹传讹,最终将它的名字永久的改变了。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已成为了国家的标志性动物。然而近些年,由于保护区周边地区人口急剧增长,环境污染,无休止的矿产开发和盗猎,以及人们每年以约2.5 平方千米的速度进行大面积森林砍伐,极大地破坏了大熊猫的栖息和生长环境,以致6个伐区内熊猫基本消失,10个伐区内仅残存极少数,仅1975年岷山地区和1983年邛崃山冷箭竹大面积开花灾难,就死亡达279只。种群数量也随着急剧下降。

    尽管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已三令五申,并尽全力做好大熊猫和其他濒危珍禽异兽的拯救工作,许多国际慈善组织和机构也纷纷采取了捐款或认养等有效措施。但要保证所有“国宝”能够健康成长和成功繁衍,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责任感,使人人都能自觉行动,保护环境,爱护动物。为它们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与条件。只有这样,国家文明才能更好地体现,“国宝”才能放射出一样光芒,为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