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这一古老而传统的交流手段似乎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史的不断发展。自从人类社会开始镌刻文字,书信就开始传承开来。欧洲公共运营组织将2008年度“欧罗巴”邮票的主题确定为“书信”(The Letter)则更印证了人们从未忘记对书信起源、发展和传承的诠释和感悟。一封书信,应该包括信件、写有收信人名址的信封、邮票、邮政日戳和其它相关戳记。而形成上述整体的书信并不是天生即有的,它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逐渐演变而来的。就让我们透过瑞士国家通信博物馆中的几件古老藏品来对这一演变过程追根溯源吧。
在古代,西亚底格里斯河流域的亚述人、幼发拉底河下游的苏美尔人以及埃及、希腊的人们都曾经将想要进行交流和沟通的符号和文字刻于石头或黏土上(图1为约公元前2095年苏美尔人刻于黏土上的楔形文字书信)。由于石头和黏土的形质并不规则,人们在用它们进行通信交流时不可能掩饰这种古老书信的内容,为了保密起见,有时不得不使用符号代替,只有很少的人能译解这些信的内容。然而,随着中世纪的到来,埃及莎草纸、中国宣纸、羊皮纸等质地柔韧的材料开始被用于书信,人们开始将将所撰写的信息弯卷、折叠或用带子系紧等方式确保信的内容保持私密性,特别是在带子的末端使用了形似扣子的蜡丸,并将带子缠于其上,用以密封信函。到了后来,更发展到将各类纸张的四角折起,而后再用黏土和蜡加以密封的程度(图2为用黏土进行密封的使用埃及莎草纸书写的书信)。真正意义上的书信的雏形由此初见端倪。
到了公元15世纪,西亚人和西方人常使用的黏土和蜡被引自中国的封蜡(亦称火漆)所取代。到了公元1830年,封蜡已在瑞士乃至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图3为十七世纪时蜡封的使用羊皮纸书写的书信)。到了1880年,带封口胶的信封问世,但在问世之初,西方人通常只在寄递情书和当信中附加有价值的物品时才使用这种信封。
书信的撰写工具似乎也在随之发展。当初在私土和蜡板上刻印文字时需要使用凿子和铁笔(图4为约公元100年时用于刻字的罗马蜡板、封蜡盒和铁笔),之后刷子状的画笔被用于在莎草纸和羊皮纸上撰写书信时使用。到了公元14世纪,世界上有了质地更加滑软的羊皮纸和碎布优质纸,撰写工具也逐渐发展到用鹅毛、天鹅毛、孔雀毛及硬木加以制作。1820年,英国还率先开始生产钢制的笔尖。
不知不觉中,收信人的名、址反复在信封的外部展示出来,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更衍生出众多的信封书写模式。而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早期邮戳更是愈发凸显书信承载邮史的功能。1840年邮票被发明并使用后,瑞士开始正式使用了标有具体日期的邮政日戳,加盖在邮票上,配合着信封上流利的书法和展示邮路名称的特别戳记。当我们手捧这样一枚重量虽轻但却承载着厚重历史的信封,细细品读内附的书信,是否会育更多的沉思和感悟呢?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曹骋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