赈济水灾 开创先例
1913年多瑙河河水泛滥,匈牙利发行了一套 17枚的赈灾附捐邮票,这是世界首套赈灾邮票(图 1)。这套邮票的附捐额并没有在面值上采用“ +”的符号来说明,而是用文字在邮票主图下面的空白处进行说明。从这以后,许多国家都发行过多种突发性重大灾害赈灾邮票。
德国(含原联邦德国)先后于 1948年、 1997年和 2002年分别为当年的特大洪灾发行了赈灾邮票, 1948年发行的是一套 2枚展现饱受洪灾之苦景象的抗洪赈灾附捐小型张, 1997年发行的是一套 1枚的附捐邮票, 2002年的则是一套 1枚题为《洪水》的附捐邮票(图 2)。除了德国之外,其他欧洲国家发行的抗洪赈灾附捐邮票也不胜枚举,如荷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分别于 1953年、 1965年、 1970年发行过抗洪赈灾附捐邮票。发行过抗洪赈灾附捐邮票的亚洲国家也非常多。其中, 1966年老挝就发行过一枚抗洪赈灾附捐小全张(图 3为小全张中的邮票); 1967年印度尼西亚也发行了一套 4枚赈灾附捐邮票,其中一枚票图表现了逃离水淹区的灾民。
地震抢救 方寸助力
地震也是能给人们的生命、生产和生活造成巨大损失的自然灾害之一。 1988年 12月,前苏联亚美尼亚发生大地震,前苏联当即发行了一套 4枚附捐邮票,附捐额为邮票面值的二分之一。邮票以四方连的形式印刷,邮票画面为受到地震破坏的亚美尼亚古代文物(图 4)。阿尔及利亚在 1954年 9月和 1980年 10月两次地震灾害后都发行了地震赈灾邮票,其中一套邮票的票图为地震后的一片废墟。希腊 1953年也发生过大地震,该国迅即发行了一套 2枚的赈灾邮票,票图分别为震中欲坠的钟楼和受灾的民房。
日本作为一个地震频发国家,发行过多套地震赈灾附捐邮票。日本曾于 1995年在 1992年发行的“集邮周”邮票上进行加盖,作为当年阪神地震后的附捐邮票(图 5)。 2000年,由于北海道的有珠火山喷发,造成巨大损失,日本临时决定在当年 7月 19日发行的《“北方大地”第二集》的北海道版地方邮票中加入一枚横双联附捐邮票,面值为 80日元 +20日元。这次募集的资金主要是为了向有珠火山喷发的受灾者提供救助。
八方支援 中华美德
其实,中国也是较早发行赈灾附捐邮票的国家。早在中华邮政时期,就曾发行过水灾附捐邮票。为救济因黄河决口无家可归的灾民,中华邮政于 1920年在原北京一版帆船邮票上加盖“附收赈捐壹分”字样,全组共 3种,用红色或蓝色加盖,每票多出的 1分作为附收的赈捐(图 6)。
1991年夏,我国发生大面积严重洪涝灾害,在全国军民奋力抗洪的同时,各地掀起了空前的捐赠热潮。为了表达全国百万邮电职工支援灾区的一片深情,中国邮政于当年 9月 14日发行《赈灾》特种邮票(图 7),全套 1枚,面值 80分,这是按“邮政快件”业务的起点资费规定的。邮票图案采用抽象手法,描绘了两只大手紧握成一个红色的心脏图形,寓意中华民族心连心、手挽手,紧密团结奋战洪涝灾害,突出表现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风貌。邮票发行后,全国各地均出现了热购现象。此后,中国邮政将发行 4000万套《赈灾》邮票的 3200万元收入,以职工义务劳动的名义全部捐给了灾区人民。
1998年,我国发行《抗洪赈灾》附捐邮票(图 8),邮资 50分,附捐 50分,附捐部分首次以附票形式出现。这套邮票是当年增加发行的,印量 3000万套。当时,尽管这套邮票还在销售当中,但中国邮政决定首批捐款 2000万元,以支援灾区人民尽早尽快重建家园,此后再将邮票全部销售收入捐给灾区。
![]() 图 1 |
![]() 图 2 |
![]() 图 3 |
![]() 图 4 |
![]() 图 5 |
![]() 图 6 |
![]() 图 7 |
![]() |
44